文旅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派出暗访组对部分省(区、市)开展了第五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暗访工作,发现旅游景区景点安全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现象仍有发生,旅行社、导游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旅游服务问题突出等情况。 安全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折射出部分景区“重效益轻维护”的短视思维。究其根源,部分景区存在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导致安全责任主体模糊。此外,当前景区评价体系过于侧重经济效益指标,导致管理者更倾向于开发新项目以增加收入,而忽视了对既有设施的维护。旅行社、导游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旅游服务问题,不仅侵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更在侵蚀旅游行业的根基。 “诗意”和“安全”的双赢,需要政府部门厘清责任红线,企业夯实安全底线,社会力量守护质量防线,共同织就一张立体化、现代化的旅游安全防护网,真正实现“诗和远方”安全无忧。 相关部门要强化对景区安全监管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大景区安全设施的动态星级评定力度,对持续获得星级评定的景区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景区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构建“政府监管、专业评估、企业自检”的综合防护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好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对旅行社、导游的从业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和信用评价。 企业要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在安全设施维护管理方面的投入。行业协会也需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激励旅行社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来吸引消费者;积极改革导游薪酬制度,切断导游收入与购物回扣的直接关联,让其核心工作回归到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消费者也应理性消费,增强维权意识。选择正规旅行社并签订合同,理性判断旅游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在旅游过程中,若发现行程被擅自变更或遭遇强制购物,要保持冷静,立即向导游或旅行社负责人指出其违规行为,并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及时向文化和旅游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