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方案》)。从公布的主要举措看,《方案》延续了近年来钢铁行业调控思路:加大产能置换力度,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按照支持先进企业发展、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的原则落实年度产量调控任务,促进供需动态平衡;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原燃料方面,强调保供稳价,鼓励焦煤及废钢进口等。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9月以来的一些行业稳增长方案,涉及钢铁、石化、建材、汽车等多个传统基础行业,体现出在行业转型发展阶段,政府对这些传统行业的重视。这些行业多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但从细分行业观察,转型发展阶段又都面临各自不同的机遇与挑战。 “整体稳增长政策导向是强调行业自律,不搞区域价格恶性竞争,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强链合作,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积极拓展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在减量发展的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实现高质量低碳转型发展。” 江苏富实数据研究院院长蔡拥政说。 中辉期货黑色负责人陈为昌告诉记者,《方案》内容并未出现具体的粗钢调控数量目标,且强调了原燃料供给要避免“一刀切”,产业链供应端出现短时间剧烈收缩的可能性降低。 记者发现,从今年的钢铁行业看,上半年虽然钢价呈现下行态势,但成本端矿焦价格下调远大于钢价,钢厂整体盈利状况同比得到改善。 蔡拥政告诉记者,三季度原燃料价格走势偏强,钢厂采购难度加大。铁矿因钢厂补库,加之海外发运不稳定以及美联储降息预期,价格反弹至107美元/吨附近。焦炭价格也强势反弹,连续调涨八轮,给钢厂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目前部分钢厂的建材已无利润可言,电炉钢更是减产检修增加。从铁废比成本考虑,一些长流程钢厂目前靠“吃”一些低品矿维持高炉运转,效益也明显缩减。由于市场担心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钢厂供应维持高位而需求走弱,钢价再度在节前下跌,整个钢价走势和去年节前截然不同。 “从目前黑色产业链基本面看,由于铁水产量持续高位运行,钢材整体供应仍然充裕。需求端虽有造船、汽车以及旺盛的出口支撑,但房地产和基建的弱势拖累建材消费持续下滑,整体钢材需求仍然较弱。四季度进入建筑钢材季节性淡季,卷板以及出口出现明显增量的可能性不大。”陈为昌说,目前较高的铁水产量对原料端形成了支撑,但上游供应也存在一定放量的可能。11月份西芒杜矿山预计开启铁矿石发运,虽然短期绝对量不会很高,但其持续提升的产能将影响市场预期。焦煤近期产量不断上升,长假之后预期将与去年同期相近,同时随着进口量的增加,供应端偏紧的状态将不断得到改善。总体来看,终端需求最终或难以承接持续高位的铁水产量,后期不排除出现负反馈的可能,同时原料供应端的改善也将使黑色系价格上行空间受限。 对于四季度钢市,业内人士持有不同的观点。 蔡拥政认为,从产业链的角度看,钢铁行业四季度形势依然严峻,钢厂效益管控比上半年要难,铁矿对海外货币政策比较敏感,又逢四季度钢厂冬储,价格易涨难跌。煤炭供应和储备也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使煤焦价格也存在一定的支撑。在传统需求淡季、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北材南下”预期可能会被强化,钢价上涨不易。 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则认为,《方案》强调要落实年度粗钢产量调控任务,并在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2025年前8个月,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935万吨,若按全年3%的压减目标估算,仍有1000万吨左右的减产空间,且目前黑色板块依然存在压缩利润的空间。随着四季度需求的进一步走弱,钢厂主动减产意愿也会有所增强,再加上四季度还有一系列宏观利好,因此对钢材价格走势不宜过度悲观。 同时,《方案》还强调加强钢铁行业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钢铁、水泥、铝等冶炼即将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欧盟的CBAM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因此提前进行绿色低碳升级,以防止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同时,这也说明了本轮“反内卷”与上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的不同是,本轮更多会采取诸如碳排放权等市场化手段来实现落后产能的退出,再通过“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以及科技创新和调整钢材需求结构的方式来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陈为昌认为,目前黑色系价格最大的向上驱动力量仍然是宏观因素以及“反内卷”预期。预计四季度行情整体会呈区间波动状态,交易上需注意宏观预期带来的阶段性反弹。 对于2026年钢铁行业,蔡拥政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美联储降息后,美元资产收益率相对下降,新兴市场资产吸引力将上升,资本有望从发达市场回流至新兴市场,全球投资可能迎来扩张周期,尤其是非洲、东南亚、中东、中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矿产和能源投资,这对国内钢材出口依然较为有利,只是在关税影响下出口区域和出口的钢材品种可能会出现较大调整。 “结合国内经济转型调整方向,资金也在逐步流向效益预期好、市场前景较好的实体领域。从国内宏观数据看,设备更新、AI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是各类资金关注的重点,这对钢铁行业转型至关重要。2026年对钢铁产业链形势并不宜太过悲观,建筑钢材需求或比市场预期要好,制造业钢材利润好,钢厂资源流入多,供需有望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蔡拥政说。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