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叠加,文旅市场热度攀升。10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信息显示,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国内旅游出游人数、旅游花费、出游半径、目的地游憩半径、入出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指标创下历史新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从游玩主题看,各地红色旅游景区创新展陈方式和体验活动,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湖南长沙橘子洲头、浙江嘉兴南湖等地游客云集,市民游客在参观旅游中涵养家国情怀。丰收、中秋主题备受青睐,江西婺源县篁岭景区“晒秋文化季”、上海天文馆“月球漫步”广受欢迎,湖北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举办中秋夜专场活动,吉林长白山景区推出“慢行赏秋”徒步线路。城乡消费场景协同发力,湖南长沙商圈融合购物与演出,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以“村马”赛事串联长桌宴与文创集市。入境旅游迎来热潮,重庆磁器口古镇、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景区外国游客增多,文化游、购物游等受到外国游客喜爱。 “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音乐去旅游”“跟着课本去旅游”“跟着影视去旅游”成为假日旅游市场扩容和消费升级的新动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国庆中秋期间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各地围绕演艺、民俗等主题举办文化活动,为文化艺术消费增添了新动能。文化艺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其中,艺术表演场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 科技赋能新场景新体验。深圳龙岗机器人主题街区、北京亦庄机器人主题餐厅和4S店、湖北随州银杏谷水幕电影等让游客感受“文旅+科技”的魅力。“科技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戴斌说,游客去敦煌依然要看莫高窟、悬泉置、鸣沙山、月牙泉,也会去印局、书局和无界,还会去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看被网友称为“人造小太阳”的熔盐塔、1万多面阿基米德镜、不时可见的“丁达尔效应”。科技原理和工程技术会成为研学旅游者的新选择,科技场景和生产车间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美丽的风景线。 从出行方式看,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日期间,多数游客选择了自驾远行、自助度假,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让“我的行程我做主,我的体验我做主”全面覆盖了往返交通、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目的地生活体验的全过程。 具体来看,45.7%的受访者选择了自驾游,同比增长了6.8个百分点,远高于17.5%的高铁和7.4%的飞机出游。与此同时,受交通便利影响,部分游客选择了提前出行和错峰出游,假日旅游呈现“前展后延、多次出游”和多目的地趋势,单次行程中,79.2%的受访者游览了2—3个城市。在旅游目的地,游客广泛使用地铁、公交、网约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并视之为本地生活体验的一部分。 戴斌表示,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加上家庭乘用车的普及化,让陆海协同、立体出游的国民旅游梦想照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现实。假日期间,游客平均出游半径212.66公里,游客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23.04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4.8%和24.5%。 此外,目的地游憩半径的延展,以及交通方式和休闲空间的共享化,有利于旅游消费向“烟火小店”下沉,让更多的传统业态和本地居民受益。 不过,戴斌也强调,自驾旅游和度假客群的增加正在改变传统的旅游消费行为,并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影响测算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汽车加油、充电和车辆租赁等行前消费,高速公路服务区消费,还有自有度假用房、短租公寓和度假民宿使用期间的水电气暖、物业和生活用品采购等消费行为,尚未进入传统的旅游统计体系和数据分析范畴。 |
昨天 22:54
昨天 22:54
昨天 22:54
昨天 22:54
昨天 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