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正式启幕。上海市浦东新区同步配套出台了“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高质量发展十条”,涵盖“提供7至14天免费创业住宿”“提供月租金不超过2000元、最长3年的低租金青年公寓支持”等多项措施,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住房是民生之本,安居乃幸福之基。近年来,上海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精准施策与动态调整,保障对象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有效缓解了各类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为全面优化住房保障体系,上海重点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梯度化发展,住房品种多元化供给,住房方式多样化创新,着力构建安居、宜居、乐居的居住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毕业于湖北高校的张文磊拿到费勉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录用通知后,正在为上海的高房价发愁时,没想到上海市宝山区人才住房相关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对接,帮他一起选定了保利云上浔光人才社区。更值得一提的是,等待入住期间,张文磊还被安排到“求职免费住”青年驿站公寓过渡。 “徐汇区积极推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强供给、强服务、强监管,扎实推动保租房建设,努力做好新市民、青年人和引进人才等群体的安居保障工作。”上海市徐汇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徐汇区创新开展“进企业,进楼宇”供需推介会,助力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员工实现“职住平衡”,同时升级“一张床”产品品质,对部分项目加装地暖、新风系统,配套社区食堂与健身设施,推动居住体验从“有得住”向“住得好”跨越。 上海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据上海市房屋管理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全市今年共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2万套(间),完成全年7万套(间)目标任务的60.4%,新增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3.7万套(间),完成全年6万套(间)目标任务的61.7%;公共租赁住房新增配租家庭2283户,正在享受保障家庭4万户,累计受益家庭15.4万户,对3.3万户租金配租家庭累计发放租赁补贴资金4.9亿元;“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新增筹措供应18777张床位,完成全年3万张目标的62.6%;上海成功举办第四季保租房进校园活动,定向提供约1万套房源,累计1.1万户应届毕业生受益。 多维度创新推进保租房工作 近年来,上海创新性地将面向新市民、青年人供应的公租房、单位租赁房及各类政策性租赁住房统一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体系,全面健全完善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和“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上海制定了多项配套细则和设计标准,确立了“租得到、租得近、租得起、租得稳、租得好”的“五个租”目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让新市民和青年人真切感受到上海的关怀与支持。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在答复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916号提案时表示,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准入广覆盖。申请对象不限户籍、不设收入线。基本准入条件是在上海市合法就业且住房困难。二是租期更稳定。租赁合同期限原则上不少于1年、不超过3年;合同到期经复审仍符合准入条件即可续租,除公租房继续实行“6+2”保障总年限外,其他保障性租赁住房不设最长保障总年限。三是租金可负担。面向社会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初次定价在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的九折以下,后续调价每年涨幅最高不超过5%;面向本园区、本单位、本系统职工定向供应的项目,租金可进一步降低。四是户型小而美。新实施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70平方米以下户型住房建筑面积占项目住房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70%。五是公共服务全。保障性租赁住房承租人及居住使用人可以按规定在租赁房屋所在地办理居住登记、《上海市居住证》及社区公共户落户,并相应享受未成年子女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为确保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高效有序推进,上海成立市、区两级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形成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联合推进机制。同时,上海建章立制基本构建形成了覆盖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的“1+11”政策体系。此外,上海坚持规划引领,把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纳入“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加快开工、加快供应。 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升级 近日,上海市黄浦区苏州河边上的苏河美欣公寓开业即火,然而,这样一个高端服务式公寓却是保障性住房。在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看来,苏河美欣公寓落地意味着保租房领域开始覆盖高端服务式公寓,这是完善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打造核心区域高端人才保障性住房系统的重要转折。 今年7月,上海出台的《关于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城市中心、副中心区域,鼓励商务楼宇兼容科技创新、商业酒店等功能,根据周边产业岗位需求,适当增加服务公寓和人才公寓、医疗服务等功能。 宋红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一直以来,人才房的筹建思路是人随产走,主要分布区域如浦东金桥、张江、闵行漕河泾等产业强的区域,主要针对金融人士、产业人士等,导致人才房聚集性高,其他领域人才可选择面相对窄等情况。如今人才保障房向市中心转移,可以拓展人才保障房覆盖人群,拓宽分布区域,提高职住平衡效率,提升人才住房幸福感。 从政策保障到服务创新,从房源建设到精准供给,上海将“住有宜居”的承诺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今年4月,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王桢在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在“十四五”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将进一步优化“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在持续加大保障房建设筹措力度的基础上,优先在配套成熟、交通便利、产业集中、人口导入等区域,加大“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供应力度。2025年至2027年,将累计建设筹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9万张,更加强调供需匹配、职住平衡,以中心城区项目为主,让新市民、青年人和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们更舒适地在上海生活、工作。 针对上海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未来发展,立鼎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首席分析师孙杨认为需要重点突破两个维度:其一,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和社区化服务网络,提升存量住房运营效率,打造集居住、服务、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其二,创新产品供给模式,在空间灵活性(如可变户型)、服务配套性(如共享设施)、区位匹配度(如职住平衡)等方面持续优化,满足多元化、品质化的居住需求。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