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落幕的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一波“AI影视浪潮”雄鹰而至。由即梦AI、火山引擎与上海电影联合主办的“未来影像”AI电影国际峰会,不仅是AI技术的展示场,更是如今影视创作生态的大检阅。从心理学背景创作者执导、描摹童年幻想与孤独的温馨短片《小怪物》;到取材古典志怪、以黑白版画格调呈现的《一目五先生》;颠覆传统叙事、以锐利视角完成女性宣言的《权利童话》;中国香港团队打造、以科幻外壳包裹社会观察的《九宵》;再到韩国创作者用视觉语言还原神秘梦境的《法体》。这些作品共同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图景:AI正在打破专业壁垒,让“人人皆可创作”的梦想照进现实。 曾经的行业门槛已被跨越 “AI不只是工具,更是创意伙伴,可以帮助创作者在艺术与情感表达上走得更远。”峰会上,学者们指出AI技术突破了“生成”的单一功能,实现了对叙事逻辑的理解。依托于火山引擎Seedream 4.0模型,创作者输入角色形象与分镜描述,即可批量生成连环画式分镜,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AI视频的“一致性难题”,让虚拟人物在长片叙事中保持形象稳定。 早在2023年底,博纳影业就已成立国内首个AI制作中心,并于2024年联合即梦AI、抖音共同推出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如今该系列第二季已进入最终制作阶段,目标直指院线级水准。“过去用传统CG做一组文物特写,成本高到不敢想,现在AI生成的三星堆文物细节,再经后期微调就能满足大银幕要求。”博纳影业集团影视制作副总经理、AI制作中心负责人曲吉小江透露,第二季将打造为首部AI原生动画电影,深度应用了火山引擎提供的Seedance、Seedream模型能力,制作周期压缩至1.5—2年,成本较传统院线电影显著降低。在她看来,这背后是“AI+”到“+AI”的模式升级——从依赖AI生成素材,转向将AI融入传统电影工业全流程,包括剪辑、调色与特效整合。 这种“升级”还体现在对电影语言的创新上。入围短片《权利童话》用一颗苹果的自然腐坏过程串联古今,展现出AI的镜头思维;《法体》则以寺庙长镜头缓慢扫过僧人与佛塔,AI精准控制光线与虚实,让人物微表情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超越真人演员。“国内的短视频生态会比较紧密地去向创作者收集各种各样的反馈,创作者也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去快速迭代模型。”即梦AI产品经理表示。如今的视频生成模型已能读懂复杂提示词,凭文字描述生成符合叙事节奏的运镜,这道曾经的行业门槛已被跨越。 行业对AI的接纳并非一蹴而就。上影股份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行业内仍有部分传统的电影人,对AI的接受度相对比较低;而部分缺少影视经验的人已经可以非常熟练地使用AI——“这两个群体的融合,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本次峰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上影集团自去年开始便持续关注AI技术,通过举办全球AI马拉松大赛、与即梦AI合作办AI动画周等方式,搭建AI创作生态。“我们希望做桥梁,让传统电影人拥抱AI,同时发掘优秀AI创作者。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不排除未来会制作真正的AI电影,”上影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技术平权下,个体叙事登场 业内人士已经看到,AI在影视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关于表达机会的重新布局。《九宵》团队仅20余人,却在半年内完成传统流程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17分钟高质量短片;首次尝试AI影像的创作者晓薇,用《小怪物》中的固定镜头模拟延时摄影,捕捉到失落与怀念的细腻情绪。 技术平权正在降低创作门槛,让“非科班出身”的个体创作者拥有发声机会。过去,搭建一套完整3D模型需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如今通过即梦AI输入一张概念图,即可生成对应的场景与角色——《九宵》团队正是借此在剧情中频繁更换人物造型和服装,这在传统制作中难以想象。对于这种趋势,上影股份相关负责人坦言:“长远来看,‘电影百工’可能被1到3人的个人工作室替代,形成小工作室产出高质量内容的生态。”在未来,电影人或许可以更多聚焦创意本身,不用再疲于实现工业效果。 不过,“个体创作”的繁荣并非意味着“去人工化”。《九宵》团队花四个月训练模型,测试人物稳定性与背景衔接;《小怪物》创作者用即梦AI批量生成“标准件”建立专属素材库,确保角色风格统一。必须看到,AI生成大量可能性,但最终的艺术表达与情感传递,仍依赖人类的选择与打磨。 正如曾任《卧虎藏龙》《英雄》制片人的李少伟在峰会中提醒的那样:“工具在变,但我们讲述故事、讲述自己故事的渴望,是永恒的。”当AI让越来越多“超级个体”站上创作舞台,行业真正的挑战已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守住思想与表达的稀缺性。从釜山电影节的五部短片到国内外影视公司的院线级尝试,AI影视的未来已清晰可见:技术将继续降低门槛、拓宽边界,但最终决定作品高度的,仍是创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与对文化的坚守。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