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驱动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从“增量扩张”迈入“量质并重”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如何依托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日,多位金融机构代表及业内专家在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围绕银行差异化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各类金融机构 明晰差异化发展路径 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力量,大型商业银行凭借资金成本、科技能力及政策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为16.2万亿元,占总体规模的45.1%。 例如,农业银行坚守“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定位,将“三农”普惠战略作为核心战略之一,通过优化体制机制、打造数字普惠生态等五大举措实现普惠业务跨越式发展。 比如,在优化体制机制方面,农业银行建立了横跨城乡、独具特色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双轮驱动组织体系,并持续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的“五专”机制(即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统计核算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培育专业化普惠人才队伍,有效激发普惠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打造数字普惠生态方面,农业银行以数字技术对业务模式进行深度重构和全面再造,推动普惠金融向线上化、移动化、自动化转型升级,同时打造由“小微e贷”“惠农e贷”“产业e贷”“个人e贷”组成的“农银e贷”产品体系,构建线上服务平台“普惠e站”,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天候金融服务。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末,农业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达4.24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客户数达521万户,贷款余额增量、有贷客户数、客户增量等主要指标均居同业首位。 面对大型商业银行下沉带来的市场压力,中小银行则通过聚焦本地、强化特色服务寻找差异化路径。 泰隆银行作为传统小微标杆银行,始终坚持“做小微、做普惠”定位,是“全行做小微”的银行。 泰隆银行合作总部执行总监杨雄军介绍,该行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通过“金融+非金融”服务增强客户黏性,推出“鲤想财资”等工具帮助小微企业进行账户管理和人事服务;二是推动网点变革,将80%的区域改造为“社区共享中心”,通过路演、政策宣讲等活动聚拢人气,打造“泰隆生活”平台,将低频的金融活动转化为高频互动。 江西广丰广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丰广信村镇银行”)则以“社区活动”为核心,年均举办超万场社区活动,形成“强黏性、增业绩、防舆情、赢竞争”的良性循环。 广丰广信村镇银行董事长吴晖坦言,尽管面临压力,但该行通过社区活动实现小微客户数量增长273%、贷款规模年均增幅13%,利润保持微增,展现出地方小银行扎根基层的独特价值。 锚定差异化核心 推动体系可持续发展 谈及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情况,业内专家普遍认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认为当前普惠金融“广覆盖”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多层次、差异化、可持续”仍面临挑战。 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小龙强调,多层次金融机构是金融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若缺乏区域性金融机构,资金易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加剧区域金融失衡。他同时表示,差异化的核心在于服务逻辑差异,如农信社体系化、组织化、通过融入社会治理开展风控,与大行标准化产品逻辑形成本质区别。为此,王小龙建议,中小金融机构要坚持差异化定位,坚定“做小做散”定力,避免盲目创新。 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斌认为,中小银行需进一步聚焦细分人群与行业,同时提升量化风控占比、探索非信贷中间业务收入,以应对利差收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提出,普惠金融机构需找准特色定位,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细分客户群,如蚂蚁金服聚焦万元级小额贷款、村镇银行和农信社主攻30万元至50万元贷款、大行服务千万元级客户,形成额度与客群的分层覆盖。 “我们要配套差异化监管、考核及政策,对普惠金融领域业务提供支持,同时要通过深化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量提质,解决供给端过剩与同质化问题。”李均锋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
20 分钟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