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为何代表珍贵?钱币也会“溜肩膀”吗?元宝的本意竟是“元朝之宝”?五十两重的银锭为何铸成船形?古代纸币也像人民币一样用棉花制造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同一个主题——钱。 在北京西交民巷,坐落着一座以“钱”为主题的博物馆。这里曾是清末至民国中前期的金融中心,如今则成为钱币文化的展示窗口。馆藏之丰富、历史脉络之完整,令人叹为观止。就连主展厅的灯光设计也暗藏玄机,光影交错间勾勒出一枚方孔圆钱的轮廓——这便是成立于1992年的中国钱币博物馆。 假如由你设计货币,你会赋予它怎样的形态?这个问题对今人是想象题,对古人则是实践题。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以美观、稀有且寓意吉祥的海贝作为交换媒介,“贝”因而成为财富与珍贵的象征,“宝贝”一词也由此承载了亲昵与珍重的含义。到了春秋战国,铸币形态开始百花齐放。 布币脱胎于铲形农具,与中原地区发达的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如今央行的徽标就由3个布币组成。“我们常说人‘溜肩膀’,这枚布币也是‘溜肩膀’的,学名叫‘斜肩弧足空首布’。”随着讲解员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惟妙惟肖。古人铸币的灵感源于生产工具,在渔猎地区,人们最熟悉的是削刀,于是刀币在齐、鲁两国盛行。“大葱比人都高”是对山东人高大威猛的调侃,彼时“大”就直接刻在齐国人的货币上,称为“齐大刀”。 熟悉钱币史的人对方孔圆钱都不陌生,它从圜钱演变而来,在秦统一六国后被改进为半两钱被推广至全国。半两钱与后来流通700多年的五铢钱均以重量命名,直至唐高祖李渊铸造“开元通宝”,宝钱制才取代了记重制。“半两”的设定也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其实际购买力,可谓名副其实的“值钱”。 钱若“不值钱”,后果有多严重?“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推出臭名昭著的金圆券改革,这张60亿元折合1万元金圆券的双面额纸币,在当时的上海只能买到70多粒大米,在新疆都吃不了一个馕饼。”一番讲解,让人深切体会到货币稳健的重要性。 钱币名称有来历,形态也有讲究。圜钱其实有方孔圆钱和圆孔圆钱两种,为什么选了方孔圆钱?有说法称,既是因为方、圆美观大方,也因为其对应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命皇权的政治思想。还有一种更务实的观点:将钱串在方形长棍上就可以加工边缘,方便制作,若串在圆孔上则会打转。 如今年轻人爱在包上悬挂玩偶、徽章以彰显个性,钱币在古代同样是时尚单品,设计充满审美巧思。“王莽建立的新朝的钱币非常有特色。”中国钱币博物馆助理研究员岳爽举例,“比如一刀平五千,就将圆形方孔钱与刀币结合起来。为了提高货币价值和接受度,还采用错金技术将黄金嵌入其中,形成金光闪闪的‘一刀’两个字,因而得名‘金错刀’。” “元宝”在国人脑海里有着出奇统一的形象,这个词在唐朝已经出现;元朝正式把金银称为元宝,含意直接——元朝之宝。 还有一件船形银铤,看名字大概就能想象出它的形状。船形银铤出身民间,主要是商人进行大宗贸易时使用,有学者认为船形寓意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学者认为拉薄两边显出银铤成色表达了贸易的诚意。在我国历史上,银一直是重要的货币材料,明清时期正式形成了银本位制度,国际商贸“顶流”丝绸、茶叶、瓷器为我国带来大量贸易顺差和白银。“银”是货币,“行”是大商业机构,所谓“银行”正源于此。 馆内有一处未设照明的神秘展柜,并非为了省电,而是为保护文物——其中陈列着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元钞”。不同于人民币以棉花为主要原材料,元钞由桑树皮制成,并有防伪手段。观众陈政感叹,“没想到古代纸币已有防伪高科技,繁复图案与官方印章共同发挥作用。钱币中既有博弈,更见智慧”。 钱币的政治意义与经济价值始终交织。描绘市井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经济活力的生动写照;而铁钱流通的不便,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不仅是中国货币形态的飞跃,更开创了全球金融史的先河。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名义发行了面值2分至5角的小额代价券。因无法发行1元面值,便创新推出7角5分券,两张即1元5角,4张为3元,巧妙补足“元”位缺口,在复杂斗争环境中有效激活了边区经济。 我国货币史跨越漫长岁月,是政治变迁与经济活动的缩影。曾经,丝路驼铃与铜钱交响,远航商船以银锭为硬通货;如今,数字货币浪潮奔涌,人民币的朋友圈不断扩容,我们的生意做到全球。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