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回响》研讨会举办 20余所高校专家为抗战音乐探寻“当代接口” ...

来自: 华声新闻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2025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1眼TV-华龙网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推出特别策划《胜利的回响——跨越八十载 从烽火硝烟到壮丽山河》,以80首抗战音乐及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开启历史记忆与当代情感的对话。

10月12日,《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线下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音乐学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在历史坐标中探寻抗战音乐的创新传播”,为抗战音乐的当代传播提供思路。

《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线下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

破局:让跨越80年的旋律“活”在当下

作为民族危亡之际发出的“最强音”,抗战音乐曾在烽火中凝聚力量,但如今这些珍贵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大多停留在学术期刊、专业音乐厅或档案馆里。如何让这些旋律真正“活”在当下,成为当代人可感可知的文化记忆?《胜利的回响》给出了实践答案。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华龙网集团董事长李春燕致辞。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做《胜利的回响》,就是想打破这种隔阂,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引领议题,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表达。”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华龙网集团董事长李春燕在致辞中直言。

策划团队深入挖掘《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等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提供学术支撑,全国20余所音乐院校的专家学者及音乐家后人共同为抗战音乐“解码”,让历史旋律既有学理深度,又有情感温度。

“以往年轻人不容易翻阅具体史料,《胜利的回响》通过新方式让大家了解抗战歌曲的同时,还认识到全国知名音乐学者。这种方式无论是在专业音乐学院,还是社会青年群体中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是值得学习的成功案例和范式。”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宋一平说。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高菁励。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高菁励也表示,学院学生通过参与《胜利的回响》系列报道的史料梳理、音乐分析与艺术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学院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探索。

“以往对音乐的理解主要是单向层面的,这次通过《胜利的回响》打破视觉单向的欣赏,转成一个听觉和视觉结合的立体角度,这跟以前的传播不太一样。”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汪洋说。

数据显示,自8月21日上线起,《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已累计发布50余期内容,截至目前全网累计阅读量已突破6000万,成功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

跨界:共创实现“1+1+1>3”效果

研讨会上,学者们共同认为,《胜利的回响》以“媒体+高校+智库”的跨界模式实现“1+1+1>3”效果,不仅让学术走进大众,既反哺了研究本身,也打破了艺术与大众的隔阂。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抗战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蒲方致辞。

作为学者代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抗战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蒲方认为,《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探索可复制的“跨界共创”学术传播新模式,既有高校的学者,还有民间的力量及主流媒体一起共创,整个系列策划做得很严谨。

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林媛坦言:“以往我的研究都是针对小群体、专业群体,从来没有想过能够通过大众普及性的栏目触达公众。”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发言。

“我觉得给我的启发很大,有很多资料我没有发掘,这个策划发掘的史料填补了我学术上的空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感触颇深。

他的观点同样得到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计晓华的认同。参与三期节目制作,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五月的鲜花》。她表示,这是具有非常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但因时间久远,许多文献、史料都将其创作年份写为1935年。“通过这次策划,我认真查了好多资料,也请教了我的老师,还有研究50多年抗联歌曲的韩老先生,最后查证为1936年8月。”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项筱刚则希望借此机会传达出一种观点,抗战时期的爱情歌曲也应该被视为抗战音乐。“爱情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越是在战争的状态下,爱情显得弥足珍贵。”

对公众而言,这种模式让高雅艺术不再遥远。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祁斌斌分享:“我参与制作的一期节目,分享给家里的亲戚听,他们说需要这样的普及,希望有这样的节目多给他们推荐。”

启示: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情感纽带”

如何让抗战音乐真正走进人心?与会专家提炼出关键方向,为后续传播提供清晰路径。

“把学者们的研究,通过媒介向大众传播,把学术界和大众连接在一起,让历史有了温度。”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郑晓丽说。

武汉音乐学院校党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张璟认为,要关注内容为王,既是和地域的结合,也是和文化的结合。他赞叹,《胜利的回响》已经持续发布53期,这份持续性难能可贵。

天津音乐学院讲师牛蕊认为,《胜利的回响》以普通人的视角为切口,用音乐+故事,让80年前经典作品自然走到大众视野中。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系主任、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冯长春发言。

用心做好节目本身的内容,也是广泛传播的密匙。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系主任、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冯长春说:“每一期节目都没有陷入到刻意的宣传当中去,而是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感动人心的音乐让网友走进历史,因为音乐是要审美的。”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莉认为“客观性”非常重要。“《胜利的回响》很客观,非常尊重创作者和学者,不分音乐派别、不分类型的作品都呈现出来,很有魄力。”李莉说。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黄雯倩提出,新时代主旋律作品“三不”法则:不说教,以音乐感染力替代口号;不悬浮,用具体人事承载宏大叙事;不守旧,尊重经典的基础上,勇于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进行演绎。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汤斯惟主持活动。

《胜利的回响》不仅是一次策划,更是一份跨越八十载的致敬。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汤斯惟表示,与会专家们的观点不仅为《胜利的回响》系列策划后续推进提供了宝贵思路,更对以文艺为纽带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抗战记忆,有了更清晰的方向,经由这场研讨会的深化与升华,这份“回响”将传播得更远、更深入。

第1眼TV-华龙网 记者 梁浩楠/文 李文科 石涛/图

责编:潘华

一审:戴彪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龙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
法国总理勒科尔尼二次组阁主要成员揭晓发布时间:2025-10-13
下一篇:
哈马斯释放第二批以色列被扣押人员发布时间:2025-10-13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