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份,中药材市场迎来全年产销的关键时期,在供需矛盾加剧、政策引导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下,行业面临持续调整。 “一方面,秋季产新(中药材产新主要指中药材产区在特定季节集中产出新鲜药材)集中推进,市场供应量短期激增;另一方面,国家层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逐步落地,引导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转型。”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智库首席专家刘红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产能释放进入高峰期 根据中药材天地网对384个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的监控,2025年预计总产量约为580万吨,而市场需求总量仅约500万吨,整体过剩率达16%。 “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在10月份产新季将进一步凸显,对市场价格形成持续压制。”刘红卫表示。 西安一家中药材批发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了极少数品种,几乎都在跌。” “10月份是秋季产新高峰季,当归、黄芪、党参等大宗品种新货集中上市,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加。”刘红卫表示,据主要产区反馈,甘肃渭源县作为“中国党参之乡”,今年已完成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种植35万亩,国庆节后已大规模采挖。 而从采购端来看,集采背景下,中成药企业严格控制原料成本,采购策略趋于保守。 目前,第二轮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采已经启动。在刘红卫看来,此次集采覆盖面更广、品种更多,将进一步促使企业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降本增效,这预示着中药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价格调整。 “中药材价格底部态势或将延续至2025年底,甚至可能延续到2026年。尤其随着今年下半年根茎类药材全面产新,产能释放进入高峰期,低价品种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加。”刘红卫说。 行业变革或提速 集采背景下,中药材产业正加快变革。 如浙江省推动浙江“浙八味”中药材优质优价工程,目前已正式启动制定《浙江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提升标准》,新标准将联合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等8家单位,重点解决当前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优质药材和饮片实行分等分级,让“好药材”有明确的标准可依。 “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作为确保中药质量的重要举措,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刘红卫说。 目前,多地都在积极推动GAP基地建设,如甘肃渭源县紧盯打造“全国首个全域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县”目标,24家企业申报建设GAP基地14.7万亩。山西运城市对通过省级药监部门延伸检查的GAP基地,给予建设主体每亩奖补100元的政策支持。贵州省则通过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一些上市药企也在加速布局。比如,2024年,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GAP基地涵盖重楼、当归、红花等7个品种,总面积达4593亩。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起开始深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通过“公司自建”与“公司+合作社”相结合的模式,已在新疆、黑龙江、甘肃、四川等地建成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 “从源头把控中药材的种植养殖,保障道地药材的质量可控与安全可追溯,是企业建立产品壁垒、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吴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大力推进高标准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建立了金银花、五味子、盘龙七等种植基地。 “中药材产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期。随着GAP认证推进、追溯体系完善,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刘红卫表示,在产新压力、需求疲软、资本退潮与政策引导的多重因素交织下,当前的中药材市场将继续处于深度调整期,这是行业从无序扩张到健康发展的必经过程。长期来看,中药材产业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优质优价”将成为主流趋势。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唯有主动适应政策导向,把握质量门槛提升带来的机遇,聚焦道地药材和特色品种,才能在行业重构中赢得先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5 小时前
5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