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4日讯(通讯员 陈斌 胡权 阳浩宇)10月13日,午后的阳光洒进隆回县桃花坪街道小水塘村罗湘北卫生室,来自隔壁大建村的罗先生正在接受村医罗湘北的中医小针刀治疗。“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了,”罗先生趴在诊疗床上说,“自从这里开展了小针刀疗法,像我这样的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不用再跑去县里的医院,既省时又省力。” 村民在卫生室接受中医小针刀治疗。 这一便利就医场景,是隆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的生动缩影。曾经,“小病跑断腿,大病犯愁眉”是不少村民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健康隆回”建设的深入推进,该县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推动医疗资源“沉下去”,基层能力“强起来”,努力让便捷、可及、实惠的健康服务覆盖城乡每个角落。 织密健康管理网络 推动服务进村入户 隆回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深度延伸,在医共体事务发展中心设立健康随访部统筹全局,构建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服务体系,推行“1+1+N”联合随访机制,组建564个健康随访团队,汇聚2364名医疗人员,开展联合随访、分级管理培训、疑难病例会诊转诊。 县人民医院下乡开展义诊活动。 桃花坪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设立便民点。 其中,180名县级专家常态化深入基层。县人民医院总医院常态化组织专家团队下沉乡镇,通过义诊、教学查房、健康讲座等形式,既服务群众,也为基层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县中医医院驻点周旺镇中心卫生院分院近一年,便让该院月门诊量从十余人次跃升至200余人次,专业力量有效触达“最后一公里”。 在桃花坪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邀请省级专家,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街道社区设立便民点,为广大群众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 数字赋能打破壁垒 提升就医效率 隆回创新构建“云端医疗”模式,依托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组建县域远程医疗服务中心,重点为基层卫生院分院提供远程心电、CT/DR影像诊断支持,形成“乡级检查、县级诊断”模式。目前,全县已累计开展远程诊疗5万余人次,大幅减少群众重复检查和降低奔波成本。同时,为410个村卫生室统一配备健康体检一体机,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完成心电等基础检查,健康监测更加便捷。 县人民医院金石桥分院医生在询问转诊患者情况。 转诊渠道也日益畅通。隆回开发专用转诊APP,整合健康档案调阅、智能分诊、床位预约等功能,实现线上签约、问诊、一键转诊、住院预约、出院随访全流程数字化。并建立“1+3+N”转诊管理体系,由总医院双向转诊管理办公室统筹,3家县直院区负责包片对接,27家基层医疗机构和572家村卫生室承担现场急救与信息填报,形成“上下联动、无缝衔接”的转诊链条。 深化医共体建设 协同医保改革减负 隆回以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核心,同步完善医保保障体系,全面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优化居民普通门诊报销待遇,推动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战略重心逐步从“治疗”转向“预防”。针对群众反映的重复检查问题,县卫健局、医保局联合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截至目前,全县已互认检查检验结果8283例,累计为患者节约费用约75万元,就医流程更高效,群众负担切实减轻。 县中医医院骨干医生驻点乡镇卫生院帮扶。 为持续降低异地就医的隐性成本,隆回创新实施“上派进修+下派驻点”人才培育模式。今年已下派20名县级骨干医生驻点乡镇卫生院帮扶,同时选派3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此举不仅提升了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让群众就近就医,减少外出开支,还推动6家中心卫生院开设康复科,实现康复期患者下转率达50%,有效降低了长期住院费用。 从资源下沉到数字赋能,从体系重构到医保协同,隆回县正一步步将医改红利转化为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保障,努力筑牢每一位居民家门口安心可靠的“医”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