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十年,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觉醒,到一条河的生态涅槃;十载,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到一座城的生动实践。圭塘河,这条浸润雨花记忆的血脉,曾承载发展的重量,如今正书写文明的嬗变。《圭塘河,幸福彼岸》系列报道,不只记录清波的归来,更愿解读一脉活水如何滋养一方土地、润泽万千生活。从治理的智慧到产业的融合,从区域的协同到开放的胸襟,长沙市雨花区以河为卷、以民为本,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共生、保护与发展共荣的长卷。今日推出第五篇《一河清欢,万家共栖》。 相关链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长沙报道 一条河的归宿,不在江海,而在人心。当圭塘河从治理的“终点”走向共享的“起点”,它便不再是地理的坐标,而成为一座城市幸福感的源头。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漫过圭塘河的清波,步道上已响起轻快的脚步声。跑者刘伟与他的伙伴们,如约聚集在中央草坪,拉伸、热身,惊起白鹭掠过水面——这是圭塘河一天中最先醒来的画面。 不远处,民间河长刘科举起相机,将这一刻定格。15年来,他的镜头记录了这条河从“忧伤”到“欢颜”的蜕变,也见证了一座城发展理念的嬗变:当河流不再只是流淌的水体,而成为市民奔跑、阅读、相遇、栖居的生活现场,它便从地理的坐标,升华为一座城市幸福感的源头。 我们常说,一座城市的品格,藏在它的河流里。圭塘河的故事,不只在清波中流淌,更在脚步间、书页里、鸟羽间静静书写——那是一册由清水绿岸写就的“幸福样本”,等待我们共同翻阅。 跑者无界:步道串联的社区温度 “这条跑道安全、宁静、惬意。”刘伟形容,在这里跑步是一种享受。跑道上的距离标尺、健康知识标牌点缀其间,科普健身两不误。早晚徒步上下班,饭后健走,周末聚跑,团队拉练,孩童骑行……这条跑道已深深融入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 跑团里,既有“亲子组”,也有“夫妻档”“独行侠”。 刘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五矿菁跑团”有300多名成员。这个跑团里,既有“亲子组”,也有“夫妻档”“独行侠”。在圭塘河畔迎面碰上,双方会竖起大拇指互相鼓励…… 随着跑者日众、跑风日盛,办一场“圭塘河马拉松赛”的呼声愈益高涨。于是乎,2024年春夏之交,大家翘首以盼的“圭马”应运而出。赛事消息一发出,200个名额顷刻报满。 这次“圭马”可谓开创了小区办马拉松赛的先河,其意义显然已超越跑步、比赛本身。“跑道上的每一张地贴标语、每一处爱心指引、每一声加油鼓劲,都在为融洽邻里关系做着最好的注解。”刘伟说。 刘伟和跑团成员在圭塘河畔跑步。 然而,这场赛事并非孤例。万境水岸小学组织的100组亲子家庭在圭塘河畔“花式”开跑。泰禹小学、莲湖小学等学校也经常在河边组织文体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自然之中。 作为土生土长的雨花人,周彬亲历了圭塘河“清-黑-清”的三个阶段,如今已是雨花区商务局局长的他,时不时要向全国各地企业和招商团赞上圭塘河几句。带着儿子在圭塘河边晨跑、散步也是他的日常。 一条步道,若能承载奔跑的脚步,便能串联社区的温情——真正的公共空间,不在于宽度,而在于温度。 书页生温:共享图书馆与知识循环 下午4点,圭塘河生态景观公园内的“和+共享图书馆”坐满了放学后的孩子。他们专心读书、写作业,窗外是波光粼粼的羽燕湖。 这座900多平方米的共享图书馆,原木装修,临窗而设,充满自然宽松的趣味。但最特别的,是它的“共享”理念。 圭塘河羽燕湖畔的和+共享图书馆。 “所有的书,都是大家分享、捐赠的。”图书馆馆长吴尚介绍,“开馆前图书馆是空的,因为我们的书都是共享的。”捐书有规矩:必须是自己认真读完的书,书上还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推荐理由。 从2018年6月18日开始募集图书,到收到1万册图书只用了17天。捐书者中有知名作家,有政府官员,有普通工薪阶层,还有家庭主妇和孩子们。 开馆至今,图书馆已募集到3万多名共享者共享的7万余册书籍,“每一本书都有主人,每一本书都有故事,每一本书都有温度。” 共享的知识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吴尚记得,曾有一对年轻阅读者,因屡次借阅同一本书并对彼此感言产生共鸣,最终在图书馆帮助下相识相知。他们结婚时,送给图书馆的礼物是一套精心挑选的书籍。 和+共享图书馆已募集到3万多名共享者共享的7万余册书籍。 “和+共享图书馆”已成为圭塘河共享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共享理念也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图书馆的志愿者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如今的863人,这个由河畔居民、环保人士、阅读爱好者组成的团队,将共享的火种点亮在碧水清流间。“而我,也是一名志愿者。”吴尚轻声说。 共享的本质,不是资源的汇集,而是价值的循环——当每一本书都带着温度,图书馆便成了心灵的栖息地。 羽翼同栖:鸟、人与城的共生答卷 邹健和李艳,夫妻俩都是圭塘河畔的“打鸟人”(摄影界行话,意指鸟类摄影师)。多年以来,圭塘河65种鸟类在他们的相机中留下身影。 圭塘河畔的“打鸟人”李艳。 买菜路上、散步途中,只要听见鸟叫,他们都会随手拍上几张。在他们的镜头下,鸟类们或飞翔、或觅食、或嬉戏,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生命的美好。 采风归来,夫妻俩总是要对照着图鉴内的照片按图索骥,为照片分门别类,每当拍到新种类,都会开心很久。 李艳在圭塘河畔拍到的翠鸟。 只要聊到圭塘河边的鸟,李艳便会有些激动。她说,在羽燕湖边的柳树上见到寿带鸟的时候,居然有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奇妙感受。她常常躲在密密麻麻、比人还高出很多的藤蔓中,偷偷地注视它们。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久了,总期盼着与最自然、真实的自己相遇,就如李艳在《在圭塘河畔,发现新鸟种》写的那样:“岁月若是遇见鸟,余生的日子从此便是温婉的了。每一天的日子,都充满了对偶遇或是重逢的期盼,充实且美好。” 闲暇时候,二人结伴而行寻觅“鸟踪”,如今还成了圭塘河畔的“护鸟大使”。 “最美的地方,应该留给市民共享。”在这一理念下,圭塘河未被商业蚕食,而是成为文化打卡点串珠成线、露营络绎、文旅开花的公共客厅。 圭塘河沿线露营的人络绎不绝。 圭塘河畔休闲的市民。 周末,圭塘河沿线露营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慕名而来。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老人在长椅上闲聊,跑者在步道上挥洒汗水,读者在图书馆里静享时光——这是一幅现代城市的“清明上河图”。 城市的最高境界,不是建筑的高度,而是生态的深度——当鸟与人同栖,城与河共呼吸,幸福便有了真实的载体。 圭塘河的嬗变,不只是水由浊变清,更是城由闭到开、民由隔到融的进程。从跑者的步道、读者的书房,到鸟类的栖息地,这条河已成为一座城的“公共客厅”。 正如贵州“村BA”激活乡土体育的基因,“圭塘河马拉松”也正书写城市运动的新脚本。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柔软的落地——金山不在远方,就在孩子奔跑的草坪、读者安静的侧脸、白鹭掠水的瞬间。 霞光漫过斜拉索桥,河流如金绸铺展。新一天的圭塘河,将继续见证奔跑、阅读、守护与共生。而这,正是幸福最具象的模样——一条河,一座城,万家灯火,共栖清欢。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