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一幅欣欣向荣景象。(刘欣荣/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宋美君 通讯员 邹健 陈曙霞 实习生 翁汤雪 衡阳报道 钟表产业从“有链”到“强链”实现跨越升级;“山水人文”变成产业优势;“小家电”产业增长势头迅猛……衡阳县一个个经济增长“新引擎”正在发出隆隆轰鸣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奏响了最强音。 近日,从省委县域经济工作协调小组传来喜讯,衡阳县获评“2024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全省表彰20个县)。在县域经济的“展台”上脱颖而出,衡阳县有着自己独到发展招式和方法。 产业筑基,集群发展构筑强劲引擎 衡阳县西渡高新区小家电产业园的展示区,功能各异、造型精巧的小家电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衡阳县西渡高新区小家电产业园的展示区,100余种小家电整齐陈列,电熨斗、智能垃圾桶、空气炸锅……功能各异、造型精巧的小家电让人目不暇接。而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智能化生产线与工人协同作业的生动场景。 衡阳县小家电产业园,用时2年,从“0”到32家企业投产,日产各类小家电2万多件(个),年产值超20亿元。 “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的崛起是衡阳县产业集聚发展的又一生动缩影。这里已成功引进钟表生产企业143家、投产117家,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装的全产业链覆盖,日产能达30万只,产品远销83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手表市场11%的份额,荣获“中国钟表产业基地”称号。 衡阳县深谙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近年来,该县精准定位,围绕钟表、陶瓷、鞋服、小家电等特色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传统产业能级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同时,衡阳县打出降本增效的“组合拳”,通过基准地价更新、工业用地弹性供应、工业气价与市区同价、建设智慧物流基地等举措,多维度降低企业要素成本。 如今,四大主导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1至8月,鞋服、钟表、小家电产业税收更是分别实现62.63%、160.62%、5.17%的高增长,今年总产值有望突破200亿元。 环境“赋能”,亲清生态激发市场活力 湖南金马力微型电机制造车间,工人娴熟地操作机械。 在湖南金马力微型电机制造车间,工人娴熟地操作机械,一个个精巧的小马达通过流水线的“锤炼”走出车间。 该公司负责人黄春凯是土生土长的衡阳人,在外打拼多年,2023年,他毅然回乡投资办厂。黄春凯告诉记者,工厂生产的机电40%产品实现园内销售,60%销往“珠三角”和“长三角”,年产值超8千万元。 “园内销售省去了运费,节约了成本,销往‘珠三角’也可以实现朝发夕至。”黄春凯坦然,回乡创业除了家乡便利的交通,他更青睐衡阳县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上午签约,下午办证,次月投产。”谈到工厂创办时走出的“加速度”,黄春凯赞不绝口。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更是竞争力。 衡阳县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办事难题”。该县推出“局长办证”特色行动,19位局长化身“办事员”“陪办员”,亲身体验36项高频事项,现场打通“中梗阻”。 除了“局长办证”行动,该县还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工程”:将79个相关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平均压减审批时限60%以上。数据显示,这项改革让企业办事跑动次数减少75%,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衡阳县的帮扶总是及时而精准。通过每月举办的“亲企会客厅”,县领导与12位民营企业人大代表面对面,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银企对接平台”建设,10家银行与35家企业现场签约,授信金额达32.99亿元,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营商环境既要“优服务”,也要“严监管”。衡阳县深入开展“索拿卡要”专项整治,创新实施“百名股长”测评机制,让企业当“裁判”,倒逼干部作风转变。建立县级领导联点规上企业制度,按照“三送三解三优”要求,定期上门解决实际困难。 2024年,衡阳县净增市场主体4204家,其中企业1270家,并实现了县域和园区营商环境全省“双优秀”的历史性突破。 招商引资,“精准滴灌”育集群 今年7月以来,衡阳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赴浙江、江苏、广东等产业密集区开展“敲门招商”。各产业链专班、乡镇部门外出招商30余批次,小分队拜访异地商会、企业52家,邀请10余家客商实地考察。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衡阳县将其作为“一号工程”,摒弃“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探索新形势下的招商“新打法”。 该县坚持以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立足县域实际,全面推行“领导挂帅、链班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市场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全员、全面、全域大抓招商的生动格局。 今年以来,新引进项目39个,合同引资额120亿元,其中新增湘商回归企业23家,实际到位资金42.93亿元,排名全市第一。 同时,聚焦构建“4+3+X”现代化产业体系,衡阳县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明确“缺什么、招什么”,重点在延链补链强链、招大引强与招精引特上聚焦发力。 “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 围绕钟表产业园,重点引进机芯、表壳等核心部件企业;在界牌陶瓷产业园,着力补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环节……精准策略让四大主导产业快速集聚,实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集群、带动一方发展”的乘数效应。 截至目前,钟表、陶瓷、衣鞋、小家电“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其中,钟表企业143家、小家电企业32家、陶瓷企业17家、衣鞋企业41家,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旅“融链”,让“文化流量”变“产业增量” 衡阳县坐拥船山文化、夏明翰红色IP等独特资源,如何让这些文化资产产生经济效益?该县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运营的创新路径。 在夏明翰故里,累计投入2亿余元实施的故居修缮、陈列馆提质工程已见成效。这里不仅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通过话剧《后来人》、动漫《夏明翰》等文艺作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创新的“明翰故里信仰之旅”研学线路,年均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红色教育培训规模突破25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钟表产业园体验制表工艺,在文化街区品尝地道美食,这样的旅游体验太独特了!”来自香港的游客如此评价。 船山时间谷创新“钟表+旅游”模式,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成为新兴的“工业旅游”网红打卡地。同时,岣嵝峰景区提质、船山文化科技产业园、颐湘康养综合体等项目的推进,正构建起多元融合的文旅产业体系。 游客畅游花海。 今年春天的“油菜花节”,衡阳县打造了一场文旅盛宴:畅游花海、农特产品展、非遗表演、花田露营等系列活动,吸引35万游客共赴春日之约。这种“节会经济”不仅带动了消费,更塑造了衡阳县的文旅品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37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4亿元,文旅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省委省政府支持经济大县发展的政策,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解渴的‘及时雨’,更是催人奋进的‘冲锋号’!”谈起未来发展,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峰话语铿锵,“我们将坚决扛起‘经济大县挑大梁’的责任,以产业为基、以创新为魂、以文化为翼,全力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衡阳样板。”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这片蒸阳大地上,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