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申万宏源证券董事长刘健表示,中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正在进入高增长、多元化及增加境外资产配置的新时期。从配置结构看,中国居民财富结构正经历从储蓄与单一房地产投资为主,逐步向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私募股权、保险、黄金等多元配置转型。 “过去中国居民家庭资产中房地产投资占比接近七成,而近年来房地产在家庭资产中的比重已经显著下降,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占金融资产的比例稳步提升至15%左右。”刘健说。 从年龄结构看,中国年轻投资者群体日益活跃,目前30岁以下股票投资者的数量占比已提升至30%,他们不仅追求资产增值,更注重投资的便利性、全球视野与风险分散。 在刘健看来,从金融产品供给看,当前金融市场产品体系还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资产类别方面,尽管以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等为代表的传统产品体系已较为完善,且我国市场容量及交易规模均位居全球前列,但在绿色金融工具、跨境ETF、商品及衍生品等创新产品上,国内产品供给还明显不足。 “现有投资产品之间的风险关联度偏高,容易出现行情向好时多数投资产品普遍上涨,行情走弱时又集体下跌的情况。资产种类的单一导致居民财富管理难以真正实现分散投资。”刘健说。 在投资渠道上,以沪深港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机制丰富了居民配置境外资产的渠道,但跨境配置的便利性及覆盖面仍显不足。据透露,截至2025年9月,内地公开销售的北上(香港)互认基金共计41只,基金规模约2400亿元,互认基金规模及占比都明显偏低,还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跨境投资需求。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能力,刘健建议丰富可直接投资的资产和产品类型,丰富ETF产品类型,尤其是加大宽基指数类、商品类、外汇类及跨境ETF产品的创设。他说,可通过将居民长期投资与税收优惠结合的策略,鼓励长期持有与稳健收益型产品的发展,引导资产管理机构发行更多3-5年期的多资产组合型产品。 同时,适度扩展权益类、商品类、另类资产产品占比,积极发展指数期货与期权市场,降低投资机构的交易成本与对冲门槛。不断丰富互联互通机制内涵,扩展覆盖范围,引入更多跨境产品。 在跨境投资产品方面,刘健建议,积极拓展涵盖不同市场、不同资产类别的跨境主题产品,例如聚焦亚太新兴市场、全球科技龙头、境外绿色基建等主题的主动及被动管理型产品,满足投资者对不同区域和细分行业的投资需求。同时,要进一步丰富跨境理财通、ETF互认产品类型,探索引入更多跨时区、跨币种、跨资产类别的结构性产品和指数挂钩产品,稳步将跨境投资标的拓展至海外REITs、高收益债券及私募基金等资产,更好满足居民财富管理跨境化、全球化配置的需求。 刘健说,还应加快推进财富管理的服务分层,构建覆盖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差异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着力打造覆盖高净值、中产及普通投资者的全品类产品体系。在服务高净值客户全球化、定制化需求同时,加大面向中产和普通投资者的普惠型工具创新,推出更多宽基指数、红利价值指数、公募REITs等产品,引导投资者加大被动投资和定期投资,通过专业的投资顾问服务帮助普通投资者打破以存款及跟风投资为主的传统模式,以较低成本逐步实现跨市场、多币种、多策略的资产配置。另一方面,要顺应财富管理市场年轻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拓展与年轻人价值观和产业认知同频的创新产品,围绕新消费、新产业、新终端、新数字等推出更多创新型的指数产品及数字金融产品,提升客户全流程的体验和获得感。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