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第八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简称:科交会)在本周闭幕。记者获悉,本届长三角科交会带动150多家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平台机构线下参展,集中展示前沿科技成果1000余项,长三角地区41个核心城市百余位嘉宾参与各类活动,吸引观众6000人次,充分释放“科创+产业”叠加势能。 今年以来,依托科交会平台,上海嘉定、南通、昆山、太仓、温州等地区广泛开展合作,以“揭榜挂帅”形式对接企业技术需求680余项。中国工程院成果转化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深入挖掘需求,促成300余项科技成果市场转化,体现平台推动技术转化的强大效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负责人表示,科交会八年来汇聚长三角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与企业代表,展示科技前沿进展与产业赋能新趋势。本届深度融合前沿技术与产业链,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闭环生态,展现长三角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 五大展区构建长三角科创“试验场” 本届科交会聚焦未来产业赛道,设立长三角合作城市、国创中心、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生态五大展区,覆盖先进材料、智能制造、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领域,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展示窗”与“试验场”。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微系统所、上海硅酸盐所、中国电科32所、中核八所、声学所东海站等近百家高校院所与科研机构参展参会。 此外,多家科技服务机构深度参与,中国工程院成果转化中心、上技所、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以及沪知技术转移、中试通、迈科技等通过发布成果信息、开展技术交易与投融资对接,搭建起产业需求与科技供给之间的“互联快线”,提供全链条服务,有效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高效流动与配置。 作为大会主宾城市,南通展出近30件前沿创新展品,包括长周期多式联运超低温罐箱、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用宽温高频软磁铁氧体、半导体晶舟、胶囊式小肠内窥镜系统等,全面展示各区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与前沿技术。 南通正积极承接上海“五个中心”辐射,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未来将进一步打造产业高端、企业高质、生态高效的未来产业集聚区,着力营造与上海同质同标的营商环境。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创中心)展出50多件高科技展品,涵盖新材料、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等领域。其支持落地的上海劢珑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MEMS压电超声传感器产品,解决了高端PMUT传感器在材料制备和工艺集成的产业化难题。 长三角国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从共性技术研发、面向市场的产品布局及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创中心三个层面推动产业发展。新微创源、上海械谷等平台展区集中呈现具身智能、AI大模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成果。 同济科技园联合园区创新企业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参展,重点展示道路智能巡检机器狗、低空无人机等多款产品,精准匹配智慧交通、低空经济领域需求。据介绍,其多源信息融合车载组合定位已实现车规级产品批量交付,移动充电线控底盘也在多个场景加速落地应用。 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与中国工程院成果转化中心亚稳材料研究工作站展出月壤原位制玄武岩纤维成套装备,可在月球真空、低重环境下以原位取材方式生产纤维制品,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轻质、高力学性能建筑材料。 高能级合作平台持续发力 科交会提供高层次、宽领域的协同接口,正努力向“链接区域”进行功能升级,构建“平台牵引—联盟搭桥—要素聚合”的服务生态。依托科交会效应,高能级合作平台在会期加速布局。 在开幕式上,长三角国创中心支持的部分重大产业化项目现场签约。“分布式智能算力模型一体化云平台项目”自主研发平台解决大模型开发、部署与应用难题;“特种尼龙树脂及纤维产业化项目”突破长链聚酰胺弹性体制备技术,实现高性能特种尼龙材料国产化,解决“卡脖子”问题。 聚焦前沿光电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优质项目孵化,一院地协同的战略枢纽平台——上海“羲和光谷”孵化器在大会期间正式揭牌。该孵化器将发挥嘉定独特的科技资源优势,基于“上光系”科创产业孵化能力,将上海及长三角优质的科创资源引入嘉定,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动能。 第三届嘉定区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大赛经过多轮评审,遴选兼具技术创新性与市场成熟度的22项项目,其中金奖5项、银奖6项及铜奖11项。面向AI光子加速的高性能集成光子芯片、低空融合通信智能终端等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脱颖而出,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同步举办的“长三角科创星空盛典”发布《2024长三角科创星系星耀榜单》,100家创新企业入选,并启动“银河星系”生态平台,打通嘉定、昆山、太仓三地要素渠道,构建高能级区域协同桥梁。嘉定、昆山、太仓等多地协会机构持续强化资源链接,通过技术交流、成果对接、联合攻关等活动助力区域科创力量成长。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