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技浪潮,奔腾不息;金融活水,汩汩向前。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坚持守正创新,躬身实践并勇于探索,奋力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即日起,证券时报社联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推出“银保资管业探路科技金融”系列专栏,敬请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银行理财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管形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资管业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作为连接近31万亿元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银行理财行业在支持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肩负重要使命。 “要积极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到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去,努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近日,中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党贵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在黄党贵看来,银行理财用好这些资金,发挥好“桥梁”优势,把握好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求,既能助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能实现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这是理财需要探索的路径和方法。 加大科创领域配置力度 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黄党贵表示,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持续增长。而理财公司要紧跟行业转型发展政策,积极把握新形势下业务发展机会。 他认为,理财公司支持科技金融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方面是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前沿领域,加强科技创新行业投研能力建设,深入研究科技创新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规律特点和融资模式,通过发行各类风险等级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不断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领域相关资产的挖掘和配置力度,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要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平衡好“资产”和“资金”,在保障科技强国建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与广大投资者共享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红利。 黄党贵强调,科技金融核心目标是要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久期以及融资模式各有特点,也就有不同形态的投资标的和投资品种。 完善三大体系支持科技创新 目前,理财资金以支持投资科技型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为主,在权益类资产配置、资本市场业务以及产品服务体系建设上,在探索耐心资本、实现全生命周期陪伴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黄党贵认为,探索银行理财支持科技创新,可从完善人才队伍、产品服务、投研体系等三大体系来开展工作。 一是理财公司要不断推进金融科技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工作,努力完善科技金融人才选拔培育机制,夯实科技人才储备。同时,要重点引导干部员工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把实现高质量发展当成首要任务,积极完成科技金融相关任务要求。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以差异化产品体系服务各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理财公司只有在科技创新领域建立品类丰富、期限完备的产品货架,全面提升产品-客户适配度,才能做到有效引导更多耐心资本和长期资金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投研体系建设。理财公司要充分发挥理财资金在一级、二级市场投资的灵活性,通过配置科创债券、科创股票基金以及助力科创行业发展的非标等形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的配置组合。 专注风控能力长期建设 由于科技创新行业资产价格波动相对较大,这对理财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党贵表示,为服务好人民资产保值增值,理财公司可以利用大行集团优势,专注于科技金融管理及风控能力的长期建设。 据他介绍,中国银行在集团层面制定了支持科技创新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方案,从产品服务体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以及保障机制方面,协同集团各类成员单位共同做好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 该公司还强化科技类资产信用评审和行业分析专业能力的建设,针对重点领域的行业分工,优先匹配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评审人员,提升风险审查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权益方面,做好长期跟踪、深度研究,做好风险预算模型,将主观判断与量化指标相结合,通过仓位管理降低产品波动,平衡风险和稳健要求。 在面对极端情况下产品净值波动大的行业问题上,黄党贵建议:“可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应用,考虑到投资科创债是当前理财公司支持科技创新最重要的途径,建议建立健全优质企业信用融资担保体系,形成多层次的风险共担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