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SMM主办的2025SMM锂电池原材料大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原秘书长 刘彦龙文围绕“2025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形势”的话题展开分享。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企业生产。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下,从 2015 年开始,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开始迅猛增长,2015 年超过韩国、日本跃居至全球首位,并逐步拉大差距。 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324GWh,在全球占比高达 57%。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738GWh,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到68.3%。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910GWh,全球份额为71%。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170GWh,同比增长 28.6%,全球市场份额扩大到76%。 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为940GWh,同比增长约68%,全球占比超过80%。 2014-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产销及出口情况 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 根据工信部数据和行业协会分析预测,2024 年 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 1170GWh,2023年产量为940GWh,同比增长 24%。 其中,1-12 月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为823GWh,2023年动力电池产量为664.3GWh,同比增长23.9%,占锂离子电池总产量 70.3%; 消费类产品用小型锂离子电池占比为 8%,产量为94Gwh,2023年产量为 91GWh,同比增长3.3%; 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占比为 21.7%, 产量为254GWh,2023年储能产量为154.7GWh,同比增长64%。 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销售收入约为7000亿元,2023年锂离子电池销售收入约7900 亿元,同比减少11.4%。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4348.74亿元,2023年出口额为4573.64亿元,同比减少5% (按美元计算为611.21亿美元,2023年为650.07亿美元,同比减少6%)。 2024年中国动力及其他锂离子电池产销量 2024年1-12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096.8GWh,同比增长41%。 2024年1-12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销量为1039.5GWh,同比增长42.4%。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791.3GWh,同比增长28.4%,占总销量76.1%;其他电池销量为248.2GWh,同比增长118.8%,占总销量23.9%。 2024年1-12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达197.1GWh,同比增长29.2%。出口占前12个月销量19%。其中,动力电池出口量为133.7GWh,同比增长5%,占出口量的67.8%;其他电池出口量为63.4GWh,同比增长151.6%,占总出口量的32.2%。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强 2024年1-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5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机配套,较去年增加4家,总装机量548.4GWh, 同比增长41.5%。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139.0GWh,占总装机量25.3%,同比增长10.2%;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409.0GWh,占总装机量74.6%,同比增长56.7%。 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417.5GWh、461.2GWh和524.1GWh,占总装机量比分别为76.1%、84.1%和95.6%。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前10中国占6家 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数据显示, 2024年1-1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其中,六家中国企业的总市场份额达67.1%,比去年同期增加3.7个百分点。三家韩国企业总市占率下滑至18.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7个百分点,与中企之间的市占率差距进一步扩大至48.7个百分点。日本松下的动力电池装车增速下滑18%,市占率跌至3.9%,排名位列第六位。 SNE称,松下装车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特斯拉Model 3车型进行了部分更改导致的销售放缓。三星 SDI 的电池使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欧洲和北美主要汽车制造商对电池的需求下降。另外,欧美车企加大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也是日韩企业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韩国三家公司正在加大磷酸铁锂电池产线的建设,希望在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初投入生产。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 根据InfoLink全球储能供应链数据库的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14.7GWh,同比增长60%。2024年行业集中度继续维持高位,前10家企业占比90.9%。前10家企业中前9家均为中国企业,其中,宁德时代市场地位明显,稳坐行业第一;亿纬锂能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一直位列行业第二。 2024 全年全球大储电池出货 283.0 GWh,大储电池占比89.9%,同比增长 68.0%。大储市场,Top5 企业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比亚迪、中创新航。大储市场 CR5占比已超 75%,市场进入高集中度阶段,新进玩家成长空间已十分有限。300Ah+电池占比过半,头部企业的500Ah+电池2025年下半年进入量产阶段。 2024 全年小储电池出货 31.7 GWh,小储电池占比10.1%,同比增长 12.4%。小储市场,Top5 企业为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新能安、鹏辉能源、国轩高科。小储行业竞争依旧激烈,行业 CR5 占比接近 65%。 小型锂离子电池主要企业出货量 根据Techno统计, 2023年小型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136.2亿个。其中,日本企业占比26%,韩国企业占比38.9%,中国企业占比35.1%。 根据EVTank统计,2024年松下和LGES等企业的圆柱电池出货量下滑明显。SDI和Murata等企业由于客户大规模的选用中国产圆柱电池其出货量也受到影响,同比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在日韩企业圆柱电池出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却大规模的增长。在中国企业和海外企业出货量“一增一减”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全球圆柱电池的市场份额提升至2024年的43.6%。 锂离子电池成为中国电池出口额最大的品种 根据海关出口数据统计分析,近9年来,锂离子电池产品一直是中国电池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出口额占比均超过50%,并呈逐年快速递增。从2016年的出口额68.4亿美元,占比56.7%,快速上升2024年的出口额611.20亿美元,占比91.3%。 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为611.20亿美元,2023年同期为650.07亿美元,同比下降6%;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数量为39.14亿个,同比增长8.1%。 2025年1-8月中国动力及其他锂离子电池产销量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970.7GWh,同比增长54.3%。 2025年1-8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销量为920.7GWh,同比增长58.2%。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675.5GWh,占总销量73.4%,同比增长49.7%;其他电池销量为245.2GWh,占总销量26.6%,同比增长87.6%。 2025年1-8月,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达173.1GWh,同比增长48.5%。合计出口占前8月销量18.8%。其中,动力电池出口为111.5GWh,占总出口量64.4%,同比增长30.3%;其他电池出口量为61.6GWh,占总出口量35.6%,同比增长99.0%。 2025年1-8月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强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机配套,较去年增加3家,总装机量417.9GWh, 同比增长43.1%。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77.4GWh,占总装机量18.5%,同比下降9.7%;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340.5Wh, 占总装机量81.5%,同比增长65.1%。 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分别为302.55GWh、341.9GWh和394.3GWh,占总装机量比分别为72.6%、81.8%和94.4%。 2025年1-7月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前10中国占6家 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数据显示, 2025年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590.7GWh,同比增长35.3%。其中,六家中国企业1-7月的总市场份额达68.9%,比去年同期增加3.9个百分点。三家韩国企业总市占率为16.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5个百分点,与中企之间的市占率差距进一步扩大至52.3个百分点。日本松下的装机量市占率为3.6%,排名至第六位,比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全球电池市场正在迅速经历供应链重组和监管收紧。在美国,《大而美法案》(OBBBA)大幅缩减了之前根据《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授予的清洁能源税收优惠,以限制与中国相关的电池和原材料的补贴资格。因此,日韩公司被迫修改其战略,以增加北美的采购和制造。在需求方面,欧洲因CO₂法规的严格而呈现逐步复苏,而美国则呈现出分化;在补贴和政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势头增强,纯电动汽车放缓。欧洲正在成为中韩企业竞争的关键战场。 2025年1-6月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排名 根据InfoLink 数据,2025年1-6月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 240.21 GWh,同比增长 106.1%。前10 企业全部为中国企业。上半年,北美市场因关税问题抢出货、中国市场因“强配取消”抢装、市场需求前置,整体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点,第二季度出货 136.78 GWh,超越 2024 年四季度,创下历史峰值。 上半年,行业集中度继续维持高位,前10厂家市场份额达 91.2%,与去年基本持平。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位居全球储能电芯总出货量前2。全球大储电芯出货 218.57 GWh,同比增长 110.15%。全球小储电芯出货 21.64 GWh,同比增长 72.38%。海外市场电芯出货 108.98 GWh,占全市场的比重接近 45%。海外市场储能电芯出货 Top3 厂商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 预计 2025 下半年,500 Ah+ 电芯将进入量产阶段。 2025年1-8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情况 2025年1-8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为482.96亿美元,2024年同期为383.9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2025年1-8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数量为30.03亿个,2024年同期为25.31亿个,同比增长18.6%。其中,2025年8月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7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025年8月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为4.36亿个,同比增长18.2%。 美国对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征收关税税率的变化,显著影响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金额和市场占比。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从特朗普2025年1月20日第二任期开始后,美国分别于2月1日、3月4日和4月9日加征10%、10%和34%的额外关税和对等关税,导致从2025年2月开始,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第一大市场由美国变更为德国,连续五个月保持这一状态。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中国出口美国锂离子电池产品金额快速恢复。7月美国再次超过德国成为第一。但7月4日《大而美法案》通过后,8月出口美国金额大幅减少,环比减少52.4%。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国,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的产量占全球的比重(除正极中的三元和锰酸锂外)均超过了90%。 中国是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最具竞争力的国家。随着中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的快速增长,中国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出口规模将持续稳步增长。 锂离子电池行业“内卷”严重 全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供大于求,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利润增长态势明显。二三线企业为了生存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在与头部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利润空间被压缩,亏损严重。 根据对150家锂电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统计,整个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约为10445.07亿元,同比下降了12.97%;整体毛利率约为18.37%,同比下降1.97%。具体到15个动储细分产业链,2024年7个细分产业链营业收入降幅在10%以上,下降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上游锂资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1.34%)、正极材料(下降39.48%)、储能逆变器(下降26.29%)。在8个保持正增长的细分领域中,只有4个实现10%以上增长,依次为:钴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80%)、铜箔(增长26.09%)、储能电池及系统(增长13.83%)、锂电池结构件(增长13.80%)。 在价格战争狂潮下,几乎没有赢家,即便是产业龙头也可能遭遇严重冲击。综合2024年产业趋势及变化看,未来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链博弈与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此轮洗牌周期。 根据对2025年上半年100多家中国锂电上市公司半年报统计: “锂电业务收入” 合计约为5379.95亿元,同比增长了14.95%,增速较2024年同期增长了35.16个百分点。但是,伴随市场激烈竞争与博弈,目前在盈利层面还没有看到复苏迹象,上半年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整体毛利率约为18.24%,同比下降1.22%。其中,锂资源、锂电隔膜、三元前驱体、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系统、储能逆变器、锂电池设备等8个细分产业出现下降。 行业竞争加剧,知识产权争议增多 行业内卷时期,知识产权诉讼是市场和技术竞争的外延,所以企业间必然会出现围绕知识产权的交锋。 2019年LG与SKI在美国和韩国发生的商秘和专利等系列争议,最终双方以SKI向LG支付18亿美元、双方十年内互不起诉的条件和解。 2023年10月18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与Varta就钮扣锂电池专利全球诉讼达成和解。 目前,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ATL与珠海冠宇、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之间的专利诉讼仍在进行中。 2024年,匈牙利Tulip作为专利许可的管理员,汇集了来自LG和松下的全球1500个专利族的5000多项专利,涵盖了与阴极、阳极、电解质、隔膜和电极相关的广泛材料和工艺,以及与Cell、模块和Pack相关的结构和工艺。向国内多家主流动力和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企业提出专利许可要求。2025年5月和7月,中国某企业因专利问题在德国被下达销售禁令,并要求其销毁库存。专利问题将是日韩企业阻止中国企业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规范竞争 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铜箔材料分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电池薄膜专委会电池薄膜专委会等行业组织均向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出倡议: 一、在价格自律方面,产品价格应在成本线以上,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二、在产能调控方面,应结合市场供需动态,科学规划生产节奏,提高产能利用率;三、在生产能力方面,要避免低质低效落后产能的重复布局,逐步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性能差的产线;四、在产业链合作中,要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为应用领域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共同维护产业链健康生态,实现互利共赢;五、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尊重并保护行业内企业的研发成果与专利技术,鼓励通过自主研发推动技术创新,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行业生态。 完善安全标准,促进行业优胜劣汰 逐步完善锂电池系列国家安全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在标准缺失或执行不严时,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统一严格的标准使所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技术和质量成为核心竞争力。这将迫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制造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从而让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优质企业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版《安全要求》”)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2)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已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了锂蓄电池及电池组(适用于100 kWh以上)的电安全、环境安全、热失控及热失控扩散等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设定了从单体到系统的全链条安全“硬门槛”。 (3)GB 43854—2024《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是2024年最新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旨在整治电动自行车电池市场乱象,已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4)GB 40165-2021 《固定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技术规范》, 适用于100kWh及以下的电池组的安全要求,已于2021年5月1日实施。 (5)GB 31241-2022《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技术规范》是消费类电池最核心的安全标准(2024年1月1日实施)。全面规定了电池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6)GB/T 45915—2025《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 开拓创新是应对内卷的有效途径 在现有成熟技术路径下,产能急剧扩张造成供给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成本压力突出,利润难有保障,因此,开拓创新是应对内卷的有效路径。 材料方面,正极以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低成本高电压单晶三元、高镍和超高镍三元材料、高容量高电压钴酸锂、高电压型镍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等;负极方向则以硅基负极、硅氧负极、硬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电解液的创新方向则是满足低成本、高电压、快充、固态化等各种需求的电解质及各种添加剂等;隔膜方面,向着基膜薄型化和高强度发展,涂覆膜主要是发展超薄高耐热涂层。 电池方面,一方面要优化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包括增大单体电池容量、46系大圆柱、长薄型刀片电池、4C及以上超充电池等;另一方面则是研发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及钠离子电池等。 贸易保护政策下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受影响 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全球动力与储能市场占比进一步扩大。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加大对我国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 2025年5月12日前,美国对从我国进口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征收82.4%,储能和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征收57.4%关税(2026年1月1日将提高到82.4%),将对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出口造成严重阻碍。 5月12日中美关税调整后,中国出口美国的动力、储能与消费类锂离子电池总关税调整为58.4%和40.9%。 欧盟2024年10月29日宣布:从10月31日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车征收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最高加征35.3%。如果加上原有的10%关税后最高可达45.3%。 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国际化之路也受到严格的监管。仅仅欧盟,就接连颁布了《新电池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及《净零工业法案》,对电池护照、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电池标签和标志等细则进行了限制。 2025年7月4日通过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OBBB),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的税收抵免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些政策的变化将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锂离子电池产品及材料产生巨大影响,需要持续关注。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出海路径调整 欧洲、美国电动化市场的快速崛起,带动了海外动力电池需求的快速扩大,而欧美本土电池厂商未真正崛起,给了中国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窗口期,2021年以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的产能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22年中国电池厂商产品出口、海外建厂或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且大多数是因为争取到了国际车企的电池大单,为了就近配套和避免高关税而选择海外建厂。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中创新航、欣旺达、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 同时,动力电池企业大规模扩产带动材料及设备配套需求激增,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电池材料和设备企业正加速“走出去”,相继在全球建厂布局。如:天赐材料、新宙邦、国泰华荣、科达利、天奈科技、贝特瑞、华友钴业、巴莫科技、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厦钨新能源、中伟股份、龙蟠科技、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锂电材料企业 ;先导智能、嘉拓智能、利元亨、海目星激光、联赢激光等领先装备企业 。 考虑到目前全球产业发展与政策可能持续进入博弈区间,未来更多的海外项目大概率被迫进入“延期”或终止。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正崛起为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出海的热门目的地。 新能源汽车是锂离子电池第一大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我国占比超过70%,从而带动了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占比也已超过70%,其中,2025年上半年6家中国企业总市场份额达68.9%。 国际能源署《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3》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超过70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3.8亿辆,全球年度新车渗透率有望触及60%。届时,全球汽车当年总销量将达到1.17亿辆。 根据EV-volumes统计,2024年全球BEV+PHEV的销量为1779万辆,动力电池安装量870GWh,预计2030年全球BEV+PHEV的销量将达到4200万辆,动力电池的需求量达到2772GWh。 锂离子电池在电化学储能市场占绝对优势 2023 年中国储能新增装机量约 26.6GW。其中: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约 21.3GW,是 2022 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的 3.6 倍,约占 2023 年储能新增装机的 80.3%;抽水蓄能新增装机量约 4.9GW,约占 2023 年新增装机总量的 18.3%;蓄热蓄冷新增装机量约 0.38GW, 占 2023 年新增装机总量的 1.4%。 2023 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中,各技术路径占比情况为:锂离子电池占比为 97.5%,飞轮储能占比为 0.7%,铅蓄电池占比为 0.4%,液流电池占比为 0.2%。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42.46GW/109.58GWh,同比增长131.86%(功率)/163.8%(容量)。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新增装机39.38GW/91.64GWh ,功率占比92.64%,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 液流电池储能项目迈入GWh级。5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新增装机,其中湖北应城、山东肥城两项目均为300MW级,此外河北建投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电站也成功并网试运行。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并网,首个百兆瓦级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投运。长治30MW飞轮储能独立调频电站并网。 2025年1-7月中国储能用锂离子电池产量占锂离子电池总产量的29%,占比快速提升。 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趋势 (1)动力电池:低钴化、高镍化仍是动力电池材料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低成本、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将在不同应用场景得到应用。预计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年复合增长率为20%,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2450GWh(占比64.5%)。 (2)小型锂离子电池(包括消费类电池和小动力电池):随着5G、物联网、AI等技术的进步,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传统消费领域继续小幅增长,智能穿戴、无人机、机器人、BBU/UPS等新兴消费领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领域将为消费类电池带来可观增长空间。 预计,到2030年小型锂离子电池将保持5%年复合增长率,产量将超过126GWh(占比3.3%)。 (3)随着“双碳”政策实施、国内经济转型、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将为国内储能发展打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储能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欧美国家推行绿色低碳环保和碳减排政策,储能电池需求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储能电池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产量有望达到1226GWh(占比32.3%) 。 预计,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将达到3800GWh。 全固态电池成为未来动力电池研发重点 全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电池,被列入中国、美国、欧盟以及日韩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全球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开发,全固态电池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 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总体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日本在全固态电池领域耕耘多年,技术创新不断加速,正举全国之力推动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丰田、本田等车企计划2026-2027年逐步量产;韩国持续投入研发,开始建设全固态电池生产线;美国以初创公司为主,与欧洲汽车企业合作,加大全固态电池产业创新,2025年2月21日采用美国Factorial Energy全固态电池的奔驰汽车开始在英国路试。 中国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固液混合电池布局早,产业链完整,各企业正在逐步装车。技术方案:用固态电解质作为电极添加剂或包覆正极、固态电解质涂覆隔膜、原位聚合/固化。 中国主要企业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及目标 2024年我国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加快:工信部重大研发专项投资60亿元,每个项目8亿,其中硫化物三家(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集团),聚合物三家(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吉利汽车),凝聚态一家(宁德时代)。此外,支持知识产权体系构建和表征体系构建各一项。 中国企业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主要聚焦400Wh/kg,其中硫化物为主流量产趋势,正极沿用高镍三元,负极可选硅碳/锂金属;产业化时间:25年年底前对车规级电芯性能进行阶段性测试,2026年完成样车测试,2027年每个项目实现1千辆示范性装车应用。 国内固态电池及材料发展现状 从CIBF2025展会实况看,目前参展各电池企业(TOP10以及二三线企业)均展出了多款半/全固态电池产品,已处于送样/出货阶段,拥有生产能力的主要还是半固态电池,下游主要应用于无人机等消费领域(满足高能量密度要求)、储能领域(高安全性),车用动力领域仍然较少,除此前已知的蔚来等装车外无明显变化。核心固态电解质材料方面,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均有展出,氧化物解决方案出现频次最高,实际出货方面以LATP为代表的氧化物成为主流,主要是体系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等。下游主要用于隔膜涂覆以及正极材料的掺混、包覆改性等,前者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固态电池用涂覆隔膜产品。 1)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升级从技术、成本等综合角度看,或沿着复合半固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路径演进,全固态研发层面基本统一至硫化物方向,当前仍有路线尚未明确、规模量产难度大、验证周期长等挑战,产业化乐观估计在2027年左右,中性预期在2030年后。 2)在渐进式替代过程中,半固态下游应用将在消费、储能、动力领域不断渗透,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依旧具备较长生命周期且企业转型积极,不应过度悲观。 3)目前主流的LATP路线竞争激烈,在中短期内工业落地能力强、规模放量快的企业将具备一定成本优势率先获利。 钠离子电池在动力和储能领域有应用潜力 面对巨大的储能市场,钠离子电池以其低成本、长寿命和高安全的诸多优势有望在低速电动车、电动船、数据中心、通讯基站、家庭/工业储能、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得到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我国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核心材料体系方面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部分专利还获得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授权。除了关键材料的研发,相关企业不断有序推进关键材料放大制备和生产、电芯设计和研制、模块化集成与管理,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目前钠离子电池的技术还在发展中,要有全产业链一体化思维,围绕成本、低温性能、安全性和倍率性能开发细分领域市场。钠离子电池正在电动两轮车、汽车启动电源、储能及快充市场获得突破。 结束语 未来,全球对锂离子电池需求巨大。新能源汽车是锂离子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储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正持续扩大。 中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但行业竞争激烈、增速放缓、产能利用率低,行业整合正在持续进行中,企业需要通过持续技术创新、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找到生存机会。面对行业内卷的寒冬,财务健康的企业更可能穿越周期成为赢家。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新变化,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企业正在调整出海目的地,东南亚成为热点区域。 全固态电池成为研发重点,钠离子电池有望在部分细分市场获得突破。 》点击查看2025SMM锂电池原材料大会专题报道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