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中洲乡的田间,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彭正阳/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向小雨 通讯员 邝杨 陈志超 王有新 岳阳报道 10月中下旬的湘北平原,正值晚稻秋收期。 位于洞庭湖东岸的岳阳县,田野阡陌间,收割机轰鸣着穿梭,金色稻浪被卷入机身,身后紧随的打捆机正将秸秆“吞入”腹中。片刻间,凌乱的秸秆消失不见,一排排方方正正的草捆整齐堆放在田间,等待被转运离田。 作为湖南粮食生产大县,岳阳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57.70万吨,其中水稻秸秆占比近八成,2024年,岳阳县秸秆利用量达40.58万吨,综合利用率高达90.92%,2025年更剑指95%目标。 曾经困扰农户的农业生产“收尾难题”,如今已然迎刃而解。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秸”变之道? “疏堵结合”:政策破局 离田“无忧” 过去,秸秆处理存在“一烧了之”的情况,但此举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岳阳县中洲乡秸秆收储站。彭正阳/摄 为打破困境,今年7月,岳阳县出台《岳阳县2025年秸秆禁限烧和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一方面硬核监管,筑牢“三防一体”屏障;另一方面闭环利用,以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为重点,健全秸秆“收、储、运、加、用”体系。 政策扶持加资金保障是促使这一体系高效运转的“强引擎”。 岳阳县计划整合各级财政性奖补资金约1800万元,支持加工厂房和收储仓库、设备购置以及秸秆低茬收割、粉碎还田、离田利用。具体推出离田补贴20元/亩、农机购置最高补贴30%、低茬收割粉碎还田和深翻耕还田补贴6元/亩、灭茬还田补贴15元/亩等组合政策,充分调动农户将秸秆向资源化转换的积极性。 至于如何收集、转运秸秆,农户也无需担忧。政府积极扶持具备秸秆收储、加工能力的市场主体,对秸秆进行回收。 在中洲乡,当地引进湖南湘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设5000平方米收储基地,日均处理秸秆200吨,8个村级临时堆放点覆盖全乡,让秸秆离田便捷高效。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让农户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 “以前秸秆烧了污染空气,烂在地里又碍事,现在成了抢手货!”中洲乡北垸村村支书刘其龙指着新鲜的草捆说:“政府有补贴,企业下田收,农户还能增加收入,没有人再焚烧秸秆了。” 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志介绍,今年,岳阳县中晚稻计划离田利用32万亩,原计划张谷英镇、月田镇、毛田镇全域秸秆低茬收割粉碎还田,因种粮大户和养殖户离田意愿强烈,所以在张谷英镇、月田镇、毛田镇新增离田作业6500亩。 离田作业规模的扩大对农机设备的数量和作业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充足且适配的农机配置正是保障这一任务高效推进的硬核支撑。岳阳县共投入546台收割机、10套大型秸秆离田设备正在开展中稻秸秆离田作业,新购置了20套中小型秸秆离田设备,加上存量秸秆离田设备14台,可满足秸秆离田需要。 多元利用:“秸”尽所能 变废为宝 离田后的秸秆,并未就此“止步”。在岳阳县,不同类型的市场加工主体正用技术为秸秆“赋能”,让原本的田间废弃物,沿着饲料化、基料化等路径,变成能赚钱的“宝贝”,真正实现“秸”尽其用。 岳阳县环农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厂房外,堆放着刚收购来的成捆秸秆。 在筻口镇的岳阳县环农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车间里,负责人钟华新正带着技术人员调试秸秆饲料化生产设备。“今年我们计划加工处理至少1万吨秸秆,预计能够产生80万元的经济效益。”钟华新说。 “我们今年4月才从芦苇秸秆回收转型做晚稻秸秆加工,现在收的秸秆都来自筻口、新开、公田三个镇,每天能加工30多吨。”合作社负责人钟华新一边盯着生产线,一边算起了收益账,“260 元一吨收进来,加工后400元一吨卖给周边养殖场,扣除水电、人工和设备折旧,每吨能赚60到80元。” “能这么快步入正轨,多亏了政府的农机补贴。”钟华新说,合作社购置的秸秆粉碎机、打捆机都享受到了30%的地方补贴,减轻了不少资金压力。 如果说环农合作社走的是“接地气”的饲料化路线,那岳阳县新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开辟了秸秆“高端化”的新赛道。 要让秸秆“变身”营养土,得经过多重工序,其中发酵工序是关键,期间还要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最后经过筛分、分装,才能变成不同档次的产品。 “一吨秸秆能出0.6吨营养土,中高端的营养土产品按升卖,一升单价在30-40元左右。”该公司技术人员舒杰指着仓库里打包好的产品说,公司有专门的深圳销售团队,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去年卖了1.2万吨,今年满负荷生产能消化2万吨秸秆。 而对企业来说,除了市场收益,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很关键。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协助企业申报了农产品加工补贴,让秸秆高端化利用的路走得更稳。 岳阳县中洲乡秸秆收储站车间内,工作人员在对秸秆进行饲料化处理。彭正阳/摄 截至目前,岳阳县已有17家秸秆收储运加工企业。今年,岳阳县计划进一步调整秸秆“五化”利用结构,预计饲料化利用新增3万吨,基料化利用新增1万吨,推动秸秆利用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长效筑基:协同护航 生态富民 岳阳县秸秆回收工作正持续进行。彭正阳/摄 秸秆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要在生态保护与反哺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 多部门攥指成拳,锚定生态核心发力。岳阳县打破“部门壁垒”,成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专班,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个关键部门纳入联动体系,明确“生态指标优先”的考核导向。 2024年,岳阳县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秸秆禁烧管控成效显著,洞庭湖东岸沿线区域空气污染物浓度较往年显著下降。 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将“土壤生态改善”作为技术指导核心,在全县范围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组合模式。其中,筻口镇作为重点示范区,主推“灰质石+秸秆还田”治理模式,在笔架山、明星等13个村建成集中连片万亩示范区。 经持续改良,项目区土壤pH均值较治理前提升至5.14,平均提升0.22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治理前提升至35.71 g/kg,平均提升0.93g/kg。通过推广秸秆还田等技术,耕地“地力”显著增强,化肥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持续降低。 科技赋能让生态与效益双向提升。岳阳县联合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建立秸秆生态利用技术协作机制,针对不同秸秆用途研发生态化技术。在中洲乡,湖南湘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创办了“岳阳饲草科技小院”,驻点博士汪雅婷团队每天往返于稻田与实验室,通过上百次实验,成功研发“尿素与乳酸菌复配青贮技术”,攻克了南方高水分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差、营养流失大的难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岳阳县要求所有秸秆作业设备加装北斗系统,秸秆还田离田面积按北斗系统核实,安装北斗系统的农机设备还可另行奖补800元/台。这为核算离田替代焚烧的减排效益提供了数据支撑,助力碳减排成效量化评估。 生态红利反哺民生,形成良性循环。秸秆治理带来的生态改善,正转化为农户看得见的“收益”。 “以前烧秸秆怕被查,现在卖秸秆能赚钱,地里收成高,空气还清新,这日子才叫有奔头!”不少农户的由衷感叹,正是秸秆治理“生态富民”的最佳注脚。 对更多身处粮食主产区的县域而言,岳阳县的“秸”变之道提供了可复制的核心密码:要认识到秸秆并不是“田间包袱”,而是“放错地方”的生态资源,从而用协同机制建立“生态保护—产业增值—农民增收”闭环,如此,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色,自然会愈发厚重。 |
7 分钟前
8 分钟前
8 分钟前
9 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