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全球循环经济转型 提升动力电池价值链韧性【锂电回收产业年会】 ...

来自: 金属要闻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在由SMM主办的LBRI2025SMM锂电回收产业年会-回收企业家高层论坛上,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关一松围绕“加速全球循环经济转型,提升动力电池价值链韧性”的话题展开分享。

循环经济影响力

EMF合作网络:每年节约约2.25亿吨原生材料使用;

到 2030年预计可节约18亿吨材料,相当于当今全球塑料、服装和消费电子产品总产量的3倍;

EMF“新塑料经济“下全球承诺签署方每年可减少34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西雅图城市规模的年度排放量;

2023年参与EMF“牛仔再设计”项目的企业向市场推出了150多万条循环再造牛仔裤;

截至2024年9月循环经济相关项目已撬动4,000亿美元资金。

循环经济原则与基金会主要工作

我们认为,循环经济基于三项原则,皆由设计驱动:

消除废弃物和污染;循环产品和材料;促进自然再生。

基金会的主要工作:

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及推广,联络和激发体系内核心参与与主动转型,推动全球大范围内的大规模系统性解决方案。

循环经济系统

循环经济蝴蝶图阐述了循环经济中材料的流动与循环的过程,其中包含两个最今本的循环方式:技术循环与生物循环。

在技术循环中,通过重复使用、维修、再制造与回收处理再利用,在经济活动中存续和利用产品、零部件和材料的最高价值,并防止其泄入自然。在生物循环中,通过堆肥和厌氧消化,食物和其他生物原料(例如棉花和木材)含有的养分都能安全地重归土壤,促进自然的再生。

循环经济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2024年,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共同研究撰写《循环经济三重奏:助力中国落实气候行动》报告,旨在探索循环经济在应对气候危机中的关键作用和发展路径,协同推进中国循环经济转型与气候目标实现。

循环经济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方式,补全减碳蓝图。

能源转型可减少全球55%的温室气体排放,剩下45%来源于日常生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

循环经济助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转型中供应链韧性,提升气候适应力

什么是循环经济三重奏?

助力降低难减排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措施,预估年均可带来18亿吨的减排潜力,占总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

保障能源转型中关键原材料供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实施循环经济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对关键原材料的进口依赖,增强关键原材料的供应,推动可再生能源价值链向低碳和零废弃转型。

增强社会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多渠道获取和循环利用资源,扩大了原材料供应的地理分布和来源多样性,从而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提高了社会经济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中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系,如今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

循环经济已成为领先企业应对全球能源变局的有效途径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能源变局,循环经济正从辅助性手段升级为能源安全基石和产业竞争力核心。前瞻性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重构和标准引领开辟三条破局路径。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赋能:领先企业正突破传统商品贸易局限,转向技术溢价与服务输出的高价值赛道。这包括了工艺包输出、装备高端化、服务化延伸三个关键跃迁。

规则与编制的国际引领:中国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上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中国龙头电池制造企业、回收企业、矿业企业等已深度参与甚至主导全球电池设计、生产、回收、梯次利用安全规范等领域的标准。

构建韧性供应链:地缘政治变局下,循环经济成为资源安全保障和产业链稳定的战略抓手。企业可通过城市矿山开发、“资源本地化+区域中心化”布局策略、数字化赋能等方式,构建有韧性的供应链网络。

基金会以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推动关键矿产循环经济

清洁能源转型加速和全球经济的电气化发展,正引发对关键矿产的巨大需求

在净零排放情景下,预计到2035年,许多关键矿产的需求将超过供应

各地关键矿产相关限制政策出台,对全球供应链韧性提出挑战

绿色技术壁垒:欧盟《电池法规》、CBAM、美国《通胀消减法案》等政策对关键矿产的回收率、碳排放核算、矿石产地等提出明确限制与要求。

出口管制与许可收紧:中国镓、锗、锑、中重稀土等 2024-2025 年连续列入出口管制,锂加工技术首次纳入许可证管理;缅甸、印尼等逐步禁止镍、钴等原矿出口。

信息透明与尽职调查:欧盟《冲突矿产条例》、美国SEC新规等均对关键矿产的尽职调查、回收比例等信息提出明确披露要求,强调矿产来源透明。

循环经济策略有助于填补供需缺口,打造安全、韧性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推动全球完成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

关键矿产循环经济机遇

把握机遇,提升供应链韧性

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贸易壁垒加剧、关键矿产收获限制的背景下,各国正加速提升材料回收在构建安全、韧性供应链中的作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气候适应力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措施,预估年均可带来18亿吨的减排潜力,占总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

技术领先助力国际拓展

随着政策环境完善和市场机制成熟,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了规模扩张与技术跃升的双重突破,并从国内治理向国际协作转型。

欧盟已形成体系化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法律法规要求,并设立明确的量化目标


》点击查看LBRI2025SMM锂电回收产业年会专题报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