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文洁 戴丹 摄影 张必闻 长沙报道 长沙东郊,地铁6号线的车厢掠过厂房与科研楼的地下空间。 不远处,中南源品干细胞科技园的银灰色外立面映着秋日阳光。这是湖南生物医药版图上的一块样本地。 每小时循环换气60次的B+A级洁净车间里,“全副武装”的技术人员打开-196℃的液氮储存罐,氤氲白气中浮现着生命奇迹。 “这里能储存500万份细胞,让20岁的免疫力为60岁的身体护航。”源品细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源品生物”)研发事业部总经理郑春兵说。 2019年,源品生物落户长沙经开区,投资建设干细胞科技园。五年间,这里形成了从细胞储存、制备到临床转化的完整链条——它不仅湖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节点,也是一条新兴产业链的微缩。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中,湖南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被明确为13条重点推进的产业链之一。 10月1日,全国首部针对细胞与基因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10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湖南省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医药产业的全链协同、融合创新、政策集成。 从制度到科研,从资本到产业链配套,湖南试图以“链”织网,以“链”聚力,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新高地。 在湖南源品细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细胞保藏库”,技术人员正在打开-196℃的液氮储存罐。 从政策到现实:确定性的意义 过去几年,湖南生物医药产业在一条清晰的路径上前行。 截至去年底,全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营收3387.5亿元; 1608家生产企业,7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1家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第一。 这是一组厚重的数字,也是一张被重新绘制的产业地图。 10月1日,《湖南省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全国首部细胞与基因产业地方性法规,在这片土地上落地。 它把政府支持、科研转化、伦理审查、临床应用等关键环节装入制度框架——创新不再在“灰区”试探,而能在制度阳光下加速生长。 在全国范围内,生物医药被视为“慢行业”:周期长、成本高、风险重。而湖南以条例为法治基础,以“链长制”为机制保障,试图在政策周期中寻找创新周期的叠加点。这一点,在源品生物的研发历程中体现得尤为清晰。 今年8月28日,源品生物的1类创新生物制品“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许可。这款药物,瞄准的是全球首个“绝经综合征”干细胞疗法——如果试验顺利,它将让无数被潮热、失眠、骨质疏松困扰的更年期女性,重新找回平衡的身体。 一款药物的研发周期通常超过10年,而源品该项目自立项之初就获得政府部门的方向性指导,让项目早期阶段缩短了一年时间。 在时间的账面上,这一年意味着资金的效率;在产业的账面上,则是创新的信号。 药物研发,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2020年11月,“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功能减退”项目获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立项,由此获得了40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 政策部门“提前介入”,科研、产业、政策三线汇合……一个显著效果是,过去一年,源品生物已连续拿下4个干细胞药物临床批件。 从加州回长沙:技术回流的力量 中南源品干细胞科技园再往北一公里,是微智医疗。 在微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小小的电极背后是大大的产业。 这是一家由数位美籍华人华侨,联合三位美国院士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数位专家在湖南创立的公司。公司运用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和高密度柔性电极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应用,主要从事脑机接口领域神经调控项目,以及高端眼科、生命监测和医疗美容等系列产品研发、生产。 2020年8月2日,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为一位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失明3年的患者实施了全球首例“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手术。术后通过戴上特殊的眼镜,患者重新看见了世界——能行走、能识别数字、能对家用生活物品实施分类。 手术采用的“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正是微智医疗的研发成果。通过外部视频装置和眼内植入体产生电刺激,从而形成仿生视觉,为此类患者带来光明的希望。 “我们是高科技制造业,而长沙是制造业高地,尤其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要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这一目标的提出又给我们增强了信心。”微智医疗董事长兼总裁向振飞的判断,来自现实考量。 “这里有科研资源,有立体交通网,人才汇集,但生活成本不高。”据向振飞介绍,2020年以来,公司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脑机接口领域、眼科、神经外科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尤其是脑机接口项目“IMIE智能视网膜”项目,在人体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未来,将积极推动湖南省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走向世界。” 数据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这种选择。来自长沙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长沙医疗器械企业数量从386家增至868家,产业集中度从55%升至62%。 政策红利叠加产业链完善、临床需求释放,形成了典型的“长沙模式”: 科研回流、制造集聚、创新加速。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长沙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政策红利、产业链逐步完备和临床需求旺盛。设备更新、智慧医疗等政策集中落地,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本土企业在IVD、植入器械、放疗设备等领域不断突破,带动产业链升级;三甲医院集聚,临床需求释放,形成了产业发展新范式。 医工结合:涵养产业内循环生态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是这条产业链的另一端——这家与微智医疗有着密切合作的医院,同在长沙地铁6号线轨道沿线。 神经外科ICU里,脑压监测、脑氧监测、神经电生理、重症超声、脑机接口……在这里,一个科研与医疗结合的创新场正在悄然生长。 3年前,在这里,脑机接口技术让一位昏迷3个月的患者获得新生。 当年,这位患者对外界刺激几乎无反应。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劲芳团队经过深度评估发现,患者依然存在“残存意识”,属于医学上的“认知运动分离”状态。 为此,团队为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的脑机接口系统,将患者的“运动意念”转化为信号,驱动机械臂完成简单抓取动作,并在持续进行神经环路训练一个月后,最终苏醒。 而这并非单例。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脑机接口研究的医疗团队之一,刘劲芳教授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脑外伤与神经重症的临床科研工作以及脑机接口的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已经实施了8例同类治疗,其中6例有效果。 据他介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与其他科研院所已联合开发基于运动想象和P300融合的多自由度脑机接口方法。 临床问题如何转成科研课题?“医学科研,一定要来自于临床,来自于我们患者的需求。”刘劲芳教授表示,“单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成果是无法落地的,我们更看重的是安全性和有效性。” 刘劲芳认为,对于前沿技术的研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同步介入研究环节,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和科研院所加强结合,要做出能够服务病人的产品。”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寻找答案, 再交由企业转化为产品——这是一种新的循环。 从某种意义上,这从侧面印证了为什么湖南如此重视产业链的循环发展。 在湖南远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人员正在工作中 在企业端,湖南远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远泰生物董事长向双林提出了“生态型链主企业”的概念。这家公司是湖南省最早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之一,也是省内唯一一家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的生物医药企业。 他认为,湖南要在新一轮生物医药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协同。“当务之急在于涵养产业链群发展生态,培育生态型‘链主’企业。” “通过产业基金、并购重组、交叉持股等方式,推动核心环节资源聚集,形成对关键节点的战略控制力。”他把湖南的产业比作一片“森林”——科研是根,企业是干,资本与政策是阳光与水分,只有生态互养,产业链才有韧性。 医工结合的价值,在于让科研从需求出发,又回到需求中去。医生的问题成为科研的起点,科研成果在企业手中转化为产品,再通过临床验证回到病房。这样的闭环正在湖南形成,也使得产业的增长更有持续性。 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异种移植、中医药现代化是湖南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端进军的主方向。 “双手”协同作战,制度与市场的共振 湖南生物医药产业的扩张,并非偶然,而是一场顶层设计的持续演进。 2018年7月,湖南建立“链长制”推进体系,由省领导直接联系重点产业链,实行“一个产业链、一名省领导、一套机制”的模式。 2021年,工信部在湖南召开现场会,将“链长制”作为全国推广样本。2023年底,《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被确定为“主引擎”之一。 2024年,湖南省加快“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出台《重点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机制方案》;明确13条重点产业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链长每周不少于半天走进企业和园区,直接调研、解决问题。政策执行不再停留在会议室,而进入生产线与实验室。 这种“制度下沉”的做法,使政策反应更快、企业信心更足。过去,科研项目从立项到落地往往需要跨越多个部门,如今通过链长协调机制,审批时间明显缩短,资源配置更精准。 2025年8月1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链长张健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上表示,“力争将湖南打造成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产业结构重组后的必然方向。 记者从湖南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专班获悉,目前全省该产业链已形成4大核心集聚区。 其中,环洞庭湖区域主攻合成生物及生物医药制造,湘中南地区被明确为长三角/粤港澳医药产业转移区,湘西地区发展中医药及化妆品原料产业,长株潭城市群则被赋予建设新质生产力示范区的重任。 在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202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营收252.05亿元,规模以上中药工业营收340.4亿元,合计590.09亿元。全省拥有中药上市企业6家;方盛制药、时代阳光等4家企业入榜2024年中药研发50强;妇科千金胶囊(片)、四磨汤口服液等30个中成药品种年销售过亿元。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肖文明表示,下一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还将联合相关部门,谋划编制好《湖南省“十五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围绕2030年中医药全产业链总产值实现重大突破,重点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湖南生物医药产业的故事,不是突变,而是积累——制度的铺陈、政策的耕耘、企业的成长、科研的积淀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展示了湖南如何在宏观不确定的周期中寻找自己的增长逻辑:用制度稳定预期,用创新激活潜能,用资本放大能级。 一个新的产业体系,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在运行。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