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合 筑就高地

来自: 湖南日报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湖南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工业答卷。

10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专场)。五年来,湖南以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三链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创新链突破,从“单点攻关”到“系统突围”

今年6月,湖南航空动力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AES100民用涡轴发动机在株洲获颁生产许可证,并签下首批销售与租赁合同。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的能力,并形成完整供应链和产业链。

这款完全自主研制的航空发动机,不仅攻克了200余项关键技术,更推动了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等单位承担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一批本土装备企业参与配套研发,各类创新要素串联成珠,最终结出硕果。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产业瓶颈在哪里,我们就攻关哪里。”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南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揭榜挂帅”机制,让企业出题、科研界答题,真正打通创新与应用的壁垒。

在这一机制带动下,全省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累计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113个,在液压油缸、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大飞机起落架等“卡脖子”领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在长沙,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搭建的大功率氢燃料综合测试平台填补国内空白;在株洲,功率半导体构建起“芯片—模块—装备—系统”完整产业链,大功率晶闸管市占率全球第一;在湘潭,高分子复合材料中试平台近3年孵化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

推动创新从单兵作战转向系统集成,全省构建起“国家级引领、省级支撑、全领域覆盖”的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全省已建成44家省级新材料中试平台、7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校企合作深化,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流动。近年来,湖南创新开展“双进双转”活动,促进校企合作项目535个、合同金额7.9亿元。

价值链提升,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溢价”

在湖南涟钢的轧钢车间,一卷卷薄如蝉翼的船舶钢缓缓下线。这些厚度仅有0.3毫米的“钢铁丝绸”,即将发往沿海造船企业,用于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以前我们的钢材是‘按吨卖’,现在是‘按卷卖’甚至‘按片卖’。同样的钢铁,不同的价值。”车间负责人自豪地说。

传统产业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丰厚土壤。2024年,湖南钢铁行业的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新突破,船舶钢、桥梁钢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利润率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老树发新枝”的故事不断上演。在岳阳,86家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即将全面完成,取而代之的是己内酰胺、乙烯等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上马,推动石化产业加速向“高端新材料”战略转型。株洲硬质合金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将硬质合金的附加值提升了3倍,产品远销欧美高端市场。

优势产业加快突破“天花板”。工程机械产业向农机、应急装备、矿山装备等领域拓展,海外营收占比从20%大幅提升至60%。中车株洲所的新兴业务占比已高达80%,从传统的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延伸到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领域。

数字化转型成为价值链提升的关键引擎。在楚天科技的智能工厂里,每条生产线都配备了智能感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自动调整生产参数。“通过数字化转型,我们的产品良品率提升了15%,交货周期缩短了30%。”企业负责人介绍。

“智赋万企”行动正在全省深入推进。截至目前,湖南累计推动90.7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17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娄底5市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形成“转型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示范效应。

生态链优化,从“大树参天”到“草木葱茏”

10月20日,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活动现场,三一、中联、山河智能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国之重器使命担当”国家重大工程服务联盟,构建技术协同攻关联合体。一批专注于关键零部件再制造修复材料研制的中小企业,通过签约五大应用场景项目,找到与大企业协同创新的切入点。

既有“参天大树”引领方向,也让“灌木小草”尽情生长。该联盟的运作机制,折射出湖南产业生态的深层逻辑——不止于简单的产业配套,而是构建一个如热带雨林般物种丰富、彼此滋养的共生系统。

制度创新提供坚实保障。湖南率先建立省领导联系产业链工作机制,13名省领导担任“链长”,精准推进产业链发展。同时,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过“走找想促”“送解优”等特色举措,湖南营商环境连续4年居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全省实现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四级互联互通,累计服务企业超100万家次。

链主企业强化“头雁”作用。比如三一重工将120家供应商引入长沙经开区,使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生产成本降低18%。广大中小企业专注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十四五”以来,湖南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4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04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75倍、5.19倍,其中70%以上参与工业“六基”创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