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生祥 郴州报道 “虽然上年度生姜贸易赚钱不多,但想到带动了群众增收,还是觉得很有收获。”“生姜丰收在即,要继续坚定信心做好生姜收购、销售。”近日,汝城县思德胜农业公司冷链集散中心,一边是生姜出库销售的忙碌景象,另一边的汝城县生姜协会党支部办公室里,支书贺发正同几名党员一起谈计划、定思路、话发展,你来我往相谈甚欢。 汝城县小黄姜辛辣味浓,深受市场青睐,种植历史悠久,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汝城县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实施“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了生姜产业提质升级、蓬勃发展。全县种姜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综合产值超过20亿,在主产区马桥镇建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集散中心。
汝城县生姜协会党支部召开座谈会。 链上建支部 发展动能足 “只要我们凝心聚力、抱团发展,就能攻克难题、做大做强。”座谈中,贺发语气坚定,令人为之一振。 今年30岁的贺发,是马桥镇烟竹村的年轻党员,从高中毕业后沿袭祖上种姜、卖姜传统,以家庭农场模式专事生姜种植贸易,带动不少脱贫户增收致富,但也遭遇过多次生姜蜂拥上市冲击和姜价波动起伏。传统地窖存贮错峰模式下,生姜不仅损耗高达20%以上,搬运起来耗时费力增成本,也潜在不少安全隐患。
小黄姜种植基地生机盎然。 为实现错峰销售、避险增益,2021年,他联合7家合作社、家庭农场一起入股投资7000多万元,成立鑫隆农业开发公司,建成集生姜贮藏、加工、销售、运输于一体的冷链集散中心,以实惠价格为姜农提供冷链贮存、代理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把生姜损耗率控制在5%以下,物理保存期延长至一年以上。 这里一年四季满负荷运转,生姜保持高速集散流转,常年仓储量保持在3万吨左右,去年错峰销量达6万吨,有效解决攻克了贮姜难题,示范带动了其他冷链集散企业集聚落地,建成了规模化特色园区。目前,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云集了6家规上农业企业,投入3.5亿元,构建14万立方米标准恒温冷库、5条加工生产线,集散交易能力达15万吨。
召开生姜产业发展座谈会。 牵牛牵鼻子,提衣提领子。为引领生姜产业发展,汝城继早先组建生姜协会、发展会员112名,去年又布局成立协会党支部,贺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近年来,汝城县高度重视“两新”党组织建设,在小黄姜等特色支柱产业链上,建立健全党组织,引领带动链上主体抱团发展。 作为小黄姜主产区的马桥镇,连续四年,由镇党委牵头组织各支部召开高规格座谈会,聚焦“一镇一特”,统筹做好整体规划、力量聚合、资源整合,构建“镇党委—协会党支部—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体系,汇聚了“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的澎湃动能。 “链上有支部,就有了主心骨,只要加油努力不松劲,今年可望丰产又丰收。”座谈结束,61岁的马桥镇梓洞村党员袁义春一扫愁容。他一直从事生姜收购销售,尽管上茬生姜生意亏了点,但对即将到来的产销旺季充满期待,打算稳定保持收购量。
深入田间地头作指导。 党员办实事 护航解难题 走进汝城县生姜协会党支部,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工作制度赫然醒目,墙上活动宣传栏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党支部来源于产业,就要服务好产业。”贺发介绍,支部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成员和产业主体一起集思广益、交流互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引领发展方向、激发产业活力。围绕生姜种植管理、收购储藏、拓展市场、兴办冷库、出库销售等关键环节,大家积极作为、提升服务,切实为产业发展竭忠尽智、排忧解难。 向新而行,向智发展。支部积极牵线搭桥,除了经常邀请市、县农业科技专家进来,量身定制开办选种育芽、种植管理、飞防技术、科学施肥等各类培训班,还不惜成本从种植大省山东省请来冷链专家开展专项培训,提供科技智力支撑。“虽然专家出场费不菲,但很值得。通过专家生动讲述废气循环、温控湿控、空间运维等理论知识,让大家迅速明白了关键技术的应用原理及其重要性,从而少走弯路、免遭损失。”贺发举例介绍,自家企业一名股东曾因过度追求降低损耗率,而将冷库预设温度自行调低,导致了库内生姜尚未出库就迅速腐烂变质。如今,各冷链企业拿捏环控精准稳当。
举办产品质量安全讲座。 多年来,受生姜同地块需隔三年轮种影响,汝城广大种姜户四处奔波、找地种姜,种植管理指导难度不小。为此,马桥镇积极推行“支部联企业、党员联农户、产业联基地”“三联”模式,不仅组织园区企业与姜农签订收购协议,还深入开展“大走访、大问计、大解难”活动,引导发动每名党员种植户结对帮扶3至5户姜农,串点成面进行技术指导。 “快来看看,我的生姜都发黄变焉了,恐怕要失收了。”今年8月,接到在临县桂东县种姜的烟竹村民求助后,贺发赶紧驱车60多公里抵达现场,仔细观测研判病情,指导教会防治“组合配方”。不到一周,那片生姜长势恢复正常。今年7月,他还带队冒着酷暑、千里奔波,深入广州农贸大市场生姜专区,一家家投石问路、诚恳商谈,最终找到一家规模销售商,达成年销生姜逾百万斤的长期合作协议。“作为党员,做这些理所当然,很有价值感。”他说。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党员。生姜协会党支部联合镇村干部,通过深入基层开展日访夜谈、屋场会,引导发动姜农积极推广应用脱毒培育姜苗,采取陆续出货、不扎堆上市等措施应对不利行情,还组团四处找销路、拓市场。迄今,全镇组织党员干部累计开展征地租地268亩,招商引资30余次,为园区解决矛盾纠纷56件等。 党员解难题,产业增活力。市场拓展上,汝城小黄姜目前在全国各地发展生姜经销商300多家,产品走俏长沙、广州、南昌、杭州、重庆等地,还在线上直播平台搭建直播间70余个,建立营销网点6000多个,促进生姜产业产销两旺。 为让一把小黄姜“长”成大产业链,汝城县坚持高位推动,通过定期调度解难题、组团招商引资、积极举办节会等举措,为小黄姜产业拓宽市场、优化环境、营造品牌,还联合省市农业科技单位进行科创破题,破解攻克了脱毒培育、“种一休三”“吃干榨尽”等各类难题,助力生姜产业拔节生长。
灯火通明忙出库。 党建汇合力 联建共富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思德胜农业公司灯火通明。冷链集散装运区,工人们继续忙碌生姜出库、分拣、装车等;办公室里,公司总经理何威与商贾们围坐交谈,有序等待小黄姜发运全国往各地销售。 何威是马桥镇梓洞村的90后创业青年,也是生姜协会党支部的入党积极分子,过去一直在深圳从事电商产业,2024年3月返乡成立公司,一期投资6000万元,建成3.5万立方米冷库,完善了清洗、分级分选、包装、集散等功能区块,在各环节安置了20多人长期务工,还应时应需聘请几十上百的村民临时务工,日薪超100元。 “同耕一方土,共筑农业梦。”明亮灯光下,头顶熠熠生辉的标语,何威穿梭进出脚下生风。党支部成立以来,他不仅义务提供活动场地,还抽出时间精力积极配合工作。“党建引领下,产业越做越强,园区越变越大,联建带富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更多乡亲们产业致富,心里高兴呢!”何威笑着说。
务工就业蹚富路。 党委牵头深入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党员扎实做好帮办事项、排忧解难、优化环境等服务保障;园区企业抱团发展,注重信息互通、理念相通,也协同配合、同向发力......得益于党建聚能,生姜协会党支部携手周边高村、外沙、霞留、荷塘、上流等8个村党组织开展联建,优势互补、集聚成势,建成规划855亩的小黄姜产业园,形成了“有事大家商、有困大家帮”的强大合力。 如今,汝城小黄姜产业园吸引20余家加工与科研企业集聚,加速了延链补链强链,摆脱以往“只卖鲜姜”的初级模式,形成了鲜姜、初加工、精深加工等全链条体系。当前,除了输送500多人在配套环节务工就业,园区还吸纳300多人务工,人均年增收1.5万元,更引领带动1.2万户农户发展小黄姜5.2万亩,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开创了组织强、产业兴、群众富的发展格局。
一张蓝图绘“姜”来。 领着群众干,带着农民富。近年来,汝城县围绕政策供给、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等重点擘画“一张蓝图”,以“科技驱动、绿色循环、三产融合”为核心,在集种植示范、冷链集散、精深加工、科研创新、农旅体验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生姜产业蹄疾步稳发展,做大做强联建共富盆地。 “农疙瘩、金钥匙,小黄姜、大产业。”汝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足要素保障,加速推动小黄姜产业提档升级,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带动广大群众兴业致富。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