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曾几何时,籽实被人们视若珍宝,秸秆却被丢弃。而今,在湖南省湘潭县的广阔稻田里,打捆机轰鸣作业,金黄的稻秆被压缩成紧实的草捆,变身为培养基、饲料等产品,成功上演着一场关乎生态与民生的“变形记”。
湘潭县秸秆利用实现“绿色新生”(央广网发 何佳达 摄) 作为农业大县,湘潭县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超145万亩,秸秆资源丰富。2024年,全县收储利用秸秆7万吨以上,新增主体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秸秆规模化利用率超90%。2025年,湘潭县获评省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预计综合利用率将突破95%,年底本地市场化利用量有望达10万吨,带动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秸秆到底有多少种出路?莲乡何以书写秸秆利用“答卷”?答案藏在制度、途径与产业织就的三张网里。
田间秸秆回收(央广网发 何佳达 摄) 以“政策闭环”破解“引导难” 让秸秆利用有“标尺” “秸秆综合利用要久久为功,必须靠制度把责任扛起来、把积极性提起来。”湘潭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史添伍的话,道出了莲乡秸秆利用破局的核心逻辑。 为让“用好秸秆”有实惠,湘潭县将秸秆利用与农户、经营主体的“钱袋子”直接挂钩——耕地地力保护补偿、稻谷补贴、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均向秸秆利用成效好的主体倾斜,探索出省级以上认可的新模式还能获得相应奖励。“近三年我们推广了湘潭县6万多吨以上的秸秆实现基料化利用,因‘稻菇轮作’模式获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全国优秀扶贫案例和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补贴和奖励让我们的积极性都更高了。”湘潭顺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邓园说。这种“补贴跟着成效走”的机制,让“要我用秸秆”变成了“我要用秸秆”。 与此同时,湘潭县聚焦“一田一策,划土作战”,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充分发挥绿色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秸秆综合利用细化为“收储量、利用率、禁烧成效”等具体指标,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督察的核心内容,直接与乡镇年度绩效考核、责任人任期环保审计挂钩,推动各乡镇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让“管好秸秆”有了明确压力。 疏堵结合机制,让“禁烧促用”有刚性。在“堵”的方面,湘潭县对违规焚烧秸秆的规模经营主体实行“黑名单”管理,当年或次年涉农项目申报“一票否决”,各乡镇因地制宜升级“人防+技防”手段:中路铺镇、白石镇等组织村干部挨家挨户宣讲禁烧政策,构建全天候监控网络,无人机巡航与铁塔监测系统24小时巡查;青山桥镇则建立“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网格员”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搭配流动服务队与应急分队开展全域巡查,确保“不留死角、不漏地块”。 在“堵”的基础上,湘潭县更注重“疏”。河口镇9月举办的“秸秆变宝惠乡邻”主题活动,通过文艺表演、秸秆利用知识宣讲、“秸秆变宝”手工赛等寓教于乐的形式提升群众认知。种粮大户李兴文称赞:“活动既有趣又实用,现在都知道烧秸秆不划算,卖秸秆能赚钱。”如今,全县通过“村村通”广播循环播报政策、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让秸秆禁烧与利用知识走进田间地头,同时整合专项补贴,引导主体购置搂草、打捆设备,秸秆回收机械化水平较2020年提升40%。
河口镇“秸秆变宝惠乡邻”主题活动(央广网发 何佳达 摄) 以“收储运闭环”破解“流通难” 让秸秆离田有“通道” 针对“谁来收、怎么运”的痛点,湘潭县创新“三因法”培育市场主体,构建“三级储备+高效运输”网络,让秸秆从田间顺畅“离田”,打通资源化利用的“中梗阻”。 “轰隆隆——”在湘潭县超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里,打捆机正将一把把秸秆“喂”进仓储中心。农机手廖正南抹了把额角的汗,指着身旁“新鲜出炉”的草捆:“以前一台机子跑全镇,东头收完西头等,油费烧得多,农户急得跳脚!”如今,全镇划3个片区,22台打捆机分片作业:南边机子收着张家稻,北边设备已在李家田启动,调度员骑电动车随时补位。“45 天收了1万多吨!”廖正南拍了拍机身沾的稻穗,“现在工期砍半,农户再也不用守田埂等了!”因地制宜分片包干,湘潭县根据实际情况激活市场活力,综合田块面积、运输距离等因素,将全县划分为多个回收片区,由合作社“包片作业”,切实解决“谁来收”的问题。
打捆机正将一把把秸秆“喂”进仓储中心(央广网发 何佳达 摄) 因势利导培育主体,湘潭县按照“企业主导+经纪人参与”模式,培育湘潭定邦农业、伟胜农机等5个专业化收储组织,鼓励农机手兼职“秸秆经纪人”,上门为农户打捆收运。目前,全县已有30余名稳定的秸秆经纪人,形成“田间—经纪人—收储中心”的就近回收网络 在技术赋能上,湘潭县因情施策,针对平原与山丘地形差异,引导主体配置大马力打捆机(平原)和小型粉碎机(山丘),不断完善“打捆-清运”“粉碎-清运”等田间收集模式,一体化满足不同地形、不同作物差异化秸秆回收作业需求。 “三级网络”顺畅了流通,运输问题如何解决呢?湘潭县以“仓储为点、道路为线”,构建起覆盖县乡村的秸秆流通体系:依托原有4万平方米县级仓储基地,2024年在8个乡镇新建15个标准化收储中心,每个中心配套3个以上村级收储网点,要求收储中心年收储量不低于2000吨、村级网点不低于500吨,2024年,湘潭县外销秸秆3万吨以上,占全年收储总量的50%,秸秆运输成本平均下降20%。 以“利用闭环”破解“价值难” 让秸秆变身有“路径” 聚焦“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三大路径,湘潭县推动秸秆从“初级利用”向“产业增值”跨越,实现“一根秸秆撑起产业,一串链条能富一方”的效果。
射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邓述东讲解“稻菇轮作”模式(央广网发 何佳达 摄) “‘两亩稻草一分菇’,我们摸索出纯稻草露天栽培赤松茸技术,比传统大棚种植省60%人工,40天即可出菇,亩产可达3000斤,产值超3万元。”在湘潭顺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里,一幅“春种水稻、秋种蘑菇”的生态图景正在上演:稻谷收割后,稻草被粉碎作为大球盖菇(赤松茸)的培养基;蘑菇采收后,菌渣还田成为水稻肥料,形成“秸→菌→肥→稻”的闭环。公司负责人邓园介绍道,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年产鲜菇900吨,产值突破1800万元。2025年,湘潭县计划建设3个示范基地,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实现稻菇轮作,一地双收。 “在家门口工作,既补贴家用,又为环保出力,特别值!”在超龙农机合作社内,58岁工人罗宾娥正熟练操作“卧式”草棒成型机。稻草在这里经过压缩、成型,变身为草棒、草垫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钢厂设备防撞等。“去年产值300多万元,带动了50多名群众就业,”负责人胡超龙介绍,新设备让效率提升了30%、人工下降50%,今年正携手高校研发全自动机型,让绿色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饲料化利用,正让秸秆撑起“养殖链”。湘潭定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里,秸秆经过粉碎、风选除尘、压缩、打包等工序,化身牛羊“营养餐”。“我们年处理秸秆能力超5万吨,能满足2万余头生态牛羊的草料需求,2025年年产值预达500多万。”公司生产部主管曾军介绍道,目前,随着两条全自动生产线投产,订单已从湖南翻山越岭,畅销云贵川等地。这条“秸秆—饲料—养殖”的绿色产业链,不仅解决了养殖业的草料难题,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50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环保与增收的双赢。
秸秆粉碎(央广网发 何佳达 摄) 在湘潭县发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5台日压缩能力达30吨的秸秆压榨打包机已准备就绪,不久后,这些设备“吐”出的长方体秸秆捆,将远赴16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身于治理荒漠化的宏伟事业中。“南方水稻生长周期长,秸秆韧性好,是制作草方格的良好材料。”合作社负责人贺水泉介绍道,为满足治沙要求,他们特选80~100厘米的长秸秆。目前合作社已接到万余吨订单。“农户们参与积极性特别高,都说这既能守护莲乡蓝天,又能为远方的治沙事业出一份力,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这场生态与民生的“双向奔赴”,正渗透到莲乡的每一个角落。2024年,全县秸秆产业带动就业上千人,主体经济效益突破2000万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焚烧火点较2020年下降80%。 以“制度闭环”定方向,让政策从“纸上”落到“田间”;以“收储运闭环”畅流通,让秸秆从“地里”走到“厂里”;以“产业闭环”提价值,让资源从“废料”变成“商品”。从“一烧了之”到“多元增值”,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如今的莲乡,秸秆不再是“生态包袱”,而是串联起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绿色纽带”。 “未来,湘潭县将持续深化‘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科技赋能’路径,打造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莲乡样板’,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转型贡献可复制的县域经验。”湘潭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富强表示。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