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实业报国四十载 创新领航新征程 ——记申达集团与张国平的新时代奋斗之路)
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申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平,正是这一精神的坚定践行者。 1985年,33岁的张国平在江阴申港西侧的宋家圩村,用不到30万元开启创业;2025年,年过七旬的他带领申达集团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标杆,旗下纳力科技入选《2025全球独角兽榜》,博恒新材打破海外技术垄断。四十年风雨征程,张国平以“实业报国”的坚守,诠释着中国企业家的初心与情怀;站在四十周年庆典的新起点,他又以“再创业”的魄力锚定“百年申达”目标,为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十载栉风沐雨: 从“填补空白”到“打破垄断” 的实业坚守 2025年10月22日,秋阳正好,申达集团“创新、创优”发展大会暨成立40周年庆典在下属靖江国际大酒店的宴会厅内隆重启幕。张国平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声音里难掩澎湃的情绪:“四十年前,我们在1985年的创业浪潮中埋下种子;四十年后,我们从单一产品创新迈向了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产业链革新。这一路,靠的就是‘危中求机、创新破局’的发展信念,更是所有申达人‘敢闯敢拼、不离不弃’的精神底色!” (一)创业初期:一把电烙铁撬动国产包装革命 时间回溯至1985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申港西侧宋家圩村世代务农,曾当过农场工人、干过生产队长的张家老二张国平拿着外出承包得来的不到30万元回村办厂,这个喝着长江“翻筋斗水”长大、性格坚韧的庄稼汉,勇于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张国平向生产队购买土地12亩4分,选用社员42名,花掉几乎全部的积蓄,创办了第一家工厂,用电烙铁手工生产塑料袋为上海的食品做配套外包装。由于产品比较低端,工厂没有知名度等多种原因,产品销路不畅,举步维艰。 当时中国出口的商品包装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纺织品服装都需要用进口的三层共挤薄膜做包装,出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张国平在困境中看到了曙光,于是快马加鞭聘请到常州光明塑料厂的工程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斗,成功研制出“三层共挤膜”。三层共挤膜的问世,大力推进了出口商品包装材料的国产化,全国省级以上29家进出口公司都用上了申达研发生产的三层共挤膜,为国家出口创汇贡献了一份力量。产品由小打小敲的塑料袋,一跃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并且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被评为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三等奖、江苏省优质产品,彻底改变了中国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扩张期:成长为亚洲行业龙头 在张国平的带领下,申达企业从一个乡镇小厂,以创新突破为引领,逐步打破国外在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并成长为亚洲软塑包装龙头企业集团。申达先后研制出三层、五层共挤膜、七层共挤光学膜、多功能热收缩新材料香烟包装膜,一举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中国烟草工业120多家烟厂80%长期都要依赖进口国外烟用包装材料的局面,有效解决了国内烟用包装材料市场的需求,使我国软塑包装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有力支撑了我国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1997年,张国平抓住新的发展契机,设立“南京中达制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之后张国平打破家族制,引入职业经理人,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照上市公司运作要求,从北京、上海、南京、四川、西安交大大量引进各种人才,真正用现代企业制度开启了乡镇企业的新征程。2003年9月,新培育的 “江苏申龙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申达集团直接控股了两家上市公司,扩大了直接融资充实资本金的渠道,壮大了做大包装材料企业的资金实力,企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申达集团成立了申达科技工业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亚洲包装制造中心;被评为中国软塑材料生产基地和“新材料863计划攻关基地”,成为亚洲领先的薄膜生产基地,成为我国软塑包装行业的龙头企业,连续多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三)危机期:坚守实业初心,实现涅槃重生 2006年9月,因为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担保引发了企业财务危机,企业开始组建重组银团。在重整同时,张国平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号召,关停无效益的过剩产能企业,腾出1600多亩土地,其中1000多亩土地用于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的建设,为地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涅槃重生,也是坚忍不拔的十年,张国平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坚韧不拔的努力,秉承“自信、感恩、安全、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发挥中国企业家勇于担当,直面问题的精神,率领申达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稳回升。申达集团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担当,成为国内上市企业成功重整的样本案例。近些年来,连续多年累计纳税达到18亿元,体现了企业家的担当,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2014年11月,张国平作为中国民营实体企业唯一代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 新时代新布局: 锚定新能源赛道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 2020年,国家“双碳”战略正式提出,新能源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张国平再次展现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意识到:软塑包装行业已进入成熟期,要实现 “百年申达” 的目标,必须开辟新赛道。经过详细的调研论证,申达集团制定了 “聚焦新能源高端材料,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的战略规划,从此开启了从传统包装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的转型之路。 (一)纳力科技:从 “独角兽” 到 “供应链核心”,领跑新型集流体产业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仅用三年多便在新型功能集流体领域实现技术、产能、市场全面突破,跻身全球行业前列,目前已启动上市筹备工作,开启发展新篇章。 依托国际新能源材料专家带领的研发团队,纳力科技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新型功能集流体技术世界领先,可提升锂电池安全性能与能量密度,大幅节约资源、优化成本,填补国内外空白。在扬州各级政府支持下,企业建设与产能扩张蹄疾步稳。 项目一期3.6万平方米用地内,14条功能界面集流体生产线已全量投产,年产能达15000吨;16台套新型原子沉积铜集流体生产线完成调试,进入小批量生产,年产能2600万平。二期346亩用地建设同样高效,今年5月办公楼与研发楼揭幕,8月厂房主体建筑完工并陆续启用,年底将实现首批产能。公司还先后通过ISO9001、IATF 16949、ISO14001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为产品质量与合规发展筑牢根基。 技术创新是纳力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近700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25%,硕士博士近50人,大专以上学历者达380人。创始团队拥有20多年国内外电池研发经验,设立材料、应用与前瞻技术三大研究院,全面掌握新型功能集流体研发与生产自主知识产权。截至目前,企业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500余项,其中PCT国际专利超200项,在原子沉积铜、原子沉积铝和功能界面集流体三大支柱产品外,成功研发双极集流体、极片集成、功能涂覆等新技术,形成6大产品板块。2024年12月,公司获工信部第九届“创客中国”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25年5月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奖,7月再夺江苏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技术实力获权威认可。 市场拓展方面,纳力成绩斐然。通过参加行业展会、举办技术交流会,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产品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等全球头部企业供应链,还与远景、国轩、瑞浦兰钧、三星、LG、SK、丰田等主流电池厂商建立战略合作。销售额实现爆发式增长,从2022年的141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2242万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26354万元,连续三年增长超10倍。目前,公司已形成六大支柱项目,全力冲刺全球新型功能集流体领军企业目标。 资本助力下,纳力发展底气更足。凭借技术领先性与高成长性,企业获得红杉、中金、淡马锡等头部资本青睐。2025年初,公司完成A+轮融资,募资约10亿元,引入奥本海默、万邦泛亚、海阔天空等优质资本,为业务拓展、研发投入与市场推广提供资金支持,并于7月入选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目前,公司已在美国、日本、韩国成立子公司,全球化布局领先行业,纳力全速进入发展关键期。 (二)博恒新材:打破海外垄断,打造 “中国智造” 标杆 在布局新型集流体的同时,张国平还关注到新能源复合集流体的核心基材——超薄高强薄膜长期依赖进口,而这一“卡脖子”难题正是其创立扬州博恒的关键动因。扬州博恒自2022年成立之初便锚定这一高端赛道。为攻克技术难关,公司联合全球顶级设备制造商德国布鲁克纳公司共同设计开发,历经3年攻坚克难,成功打造出全球首条可实现超高强度的超薄膜专用双向拉伸生产线。该生产线投产后,可稳定生产2—6um厚度的新能源领域可金属化功能薄膜,以及1.2—1.9um厚度的超薄特种功能薄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长期以来,全球超薄功能薄膜市场一直被日本东丽、美国杜邦、韩国SK等海外巨头牢牢垄断,2025年5月20日,扬州博恒产品成功投产,目前已持续稳定生产供应,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格局,为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2026年7月1日《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实施,动力电池安全性标准大幅提升,而新型复合集流体正是解决电池安全问题的关键手段,扬州博恒的产品将进一步赋能复合集流体行业技术进步,加速产业化进程,推动我国新能源新材料行业技术革新迈向新高度。 技术创新是扬州博恒的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申请专利63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8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凭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行业内树立起技术标杆。亮眼的技术实力也为企业赢得了诸多荣誉:2024年,扬州博恒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企业,其建设项目成功跻身江苏省重大项目行列,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资本的青睐更让扬州博恒的发展底气十足。公司在A轮融资中成功引入中金资本、扬州国金、华映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后续融资还吸引了新加坡淡马锡、江苏高投、北京金融街资本等头部资本的浓厚兴趣,为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前,扬州博恒还与国金、金融街资本、中金、省高投、华映等相关方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 “博恒的目标,不仅是做产品,更是要打通从原材料、设备到应用技术的垂直整合链条,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让中国新能源材料技术领跑全球。” 张国平在博恒新材投产仪式上的讲话,道出了申达转型的雄心。 (三)常州钟恒:“新特优+精益化”,困境中实现扭亏为盈 在新兴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申达集团也从未忽视成熟业务板块的升级迭代。常州钟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申达旗下软塑材料核心子公司,于2022年,投资4.5亿元新建国际先进高速10米线,却因新线投产成本压力与行业扩能周期性下行,在2023—2024年出现亏损。面对困境,张国平提出“新特优”战略——以“新产品、特色产品、优质产品”破局,同时推进精益管理改革。 钟恒团队迅速行动:在产品端,成功开发量产高端车衣车用膜,该产品可使车辆无需依赖传统油漆喷涂,从而有效解决汽车涂装环节的环保问题,成功打开汽车市场高端领域,成为该领域领军企业。布局多元新品,千层级MLCC用BOPET离型膜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在管理端,2024年启动精益管理体系建设,从生产流程优化到员工激励机制改革,构建全流程改善体系,形成“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的氛围,生产效率提高20%、能耗降低15%。2025年上半年,常州钟恒成功扭亏为盈,不仅印证了“新特优+精益化”转型路径的正确性,更为申达成熟业务板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企业家精神的时代诠释: 创新、人才与社会责任的 深度融合 四十年来,申达的发展历程,也是张国平践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历程。从“四千四万”的乡镇企业家底色,到新时代“创新、开放、责任”的企业家担当,他始终以行动诠释着“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深刻内涵。 (一)以创新为核心,破解“卡脖子”难题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是在新材料领域,不创新就会被淘汰。”这是张国平常挂在嘴边的话。集团构筑强大的创新生态体系:多名院士指导研讨产业方向,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作为创新引擎,产业链上下游联合研究院及产学研合作机制领航前行,旗下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工程研究中心攻坚克难,通过全覆盖的创新奖励机制激发活力,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二)以人才为基石,构建全球精英团队 张国平常说:“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人才决定了企业的眼界和格局。”为布局新能源赛道,他亲自带队全球“挖才”:从世界五百强汽车企业引进申氢宸科技的管理团队,从国际新能源材料公司吸纳纳力科技的核心研发人员,从德国、日本聘请博恒新材的设备专家。在人才培养上,申达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前沿学科实践基地,为员工提供“技术+管理”双轨晋升通道;在激励机制上,推行“股权激励”等制度,让核心人才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形成了一支“懂技术、善管理、有视野”的精英团队。 (三)以责任为己任,践行企业公民担当 作为集团党委书记,张国平始终坚持“一手抓企业发展,一手抓党建”,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每年组织徒步毅行、读书征文、岗位技能练兵等活动,让“自信、感恩、安全、创新”的企业价值观深入人心。在社会责任方面,申达四十年来从未缺席:创业初期修缮乡村桥路、建设老年活动室;2008年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建设希望小学;2011年出资400万元成立江阴市申港季子教育基金;2020年为“凉山儿童营养早餐”项目捐款100万元;2021年捐赠5000万元建设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图书馆,捐赠1000万元成立教育基金;2022年向江阴市慈善总会捐赠30万元用于抗疫;2025年,在四十周年庆典之际,申达再次向江阴市乡村振兴·共富基金捐赠500万元,以实际行动助力共同富裕。 四十不惑: 锚定“百年申达”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站在四十周年的关键节点,申达集团已形成“软塑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软塑材料领域,中达软塑烟膜产销量连续多年全国领先,依托技术沉淀应对行业调整;新能源材料领域,纳力、博恒成为行业标杆,持续打破国外垄断;现代服务领域,靖江酒店打造区域高端服务典范,工业园区物业管理实现智能化管控。 对于未来,张国平有着清晰的规划:未来五年,申达将以“百年申达”为目标,坚持“以效益为根本,以技术领先为支撑,以品质品牌为保障,以人才为基石”,持续深耕新能源高端材料领域。在技术上,聚焦锂电池新型集流体、超薄高强度基材等核心领域,力争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在市场上,深化与全球头部企业合作,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地区市场;在资本上,推动纳力、博恒上市,优化集团资本结构;在人才上,持续引进全球高端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四十载耕耘,张国平带领申达从乡村小厂跻身国际舞台;面向未来,他将以中国企业家精神为引领,带领申达深度锚定国家“双碳”战略与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在新能源新材料赛道上勇毅前行。他将以开放胸襟与国际视野,带领申达集团为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工业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推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发展征程中实现新的跨越。(文:金鹏程 邹舟)(CIS) 编者按: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企业家群体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韧劲,书写了民族工业崛起的壮丽篇章。从 “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全球突围,实体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申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平(左图),张国平深入车间一线(右图)。 申达集团所属企业图景。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