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园飘香,追寻80-90年代记忆”怀旧线,巧妙转化为可体验的景观节点与公共空间。 
 村党支部书记资云华化身“文旅推荐官”,向游客讲述黄洲村的变迁。 
 小庭院藏着最惬意的生活,也藏着最踏实的幸福。 
 房前小花园花团锦簇,屋后小菜园绿意盎然。 
 黄洲村成为游客们的“打卡”热点。 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收官之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年。为展现全区乡村振兴成果,衡阳市珠晖区联合红网时刻推出《大地答卷·印记》《大地答卷·人物》《大地答卷·图景》系列报道,用一幅幅令人振奋的新画卷渐次展现乡村振兴的“最靓颜值”,用一个个“追梦人”的坚守与奉献,谱写乡村振兴的“青春之歌”,用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暖心之言,讲述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唐兰荣 衡阳报道 “黄”者,金色稻浪;“洲”者,水中陆地,“黄洲”之名,深植于千年地理与人文的交融。驱车抵达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黄洲村,细细观赏这幅“洲清相望、水韵悠长”生态宜居画卷,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黄洲村党支部书记资云华,正是乡村蝶变背后的重要“执笔人”。 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着,说话时总是面带笑容,这是资云华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带着笔者步行在刚铺上沥青的村道上,实实在在感受村子里的每一处新风貌。 村如何美?让“方寸地”变为“花果园” “房前小花园花团锦簇,屋后小菜园绿意盎然。出门能赏花,伸手可摘菜,环境美了,生活档次都上去了!”村民范迪宏的喜悦溢于言表,这看似平平无奇的乡村庭院里,竟藏着最惬意的生活,也藏着最踏实的幸福。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这方寸之间的绿意与芬芳,让整个村庄焕发着勃勃生机。 今年来,黄洲村以和美湘村建设为契机,紧扣“遇见·茶山”主题,依托“五园兴乡”(庭园、花园、菜园、果园、茶园)建设背景,深入挖掘乡村价值。通过整合乡村聚落、农耕田园、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等核心元素,将村子打造成“城市的后花园”“市民的休闲乐园”和“村民的幸福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黄洲村打造了一条“茶园飘香,追寻80-90年代记忆”的怀旧线,将那些潜藏于岁月深处的“看不见”的文化遗产,巧妙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景观节点与公共空间。“这村里的景色还真不错,来一张!”慕名而来的株洲游客匡彩蓉,一边欣赏黄洲村沿途的风光,一边忙着和一起来的好友把自己和当地美景装进手机里。 “我是从抖音上看到这些8090回忆录主题墙绘、农耕文化展示墙、池塘驳岸、彩虹健康步道等,今天特意赶来实地看一看。”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也让站在村口的杨国平惊叹不已。1976年,杨国平是黄洲村茶场的一位下放知青,他曾在黄洲村生活了2年。他迫不及待地围着村子观看,拿起手机拍照留念,试图寻找昔日的足迹。“40多年过去了,我总是想起那些在艰苦日子里给我帮助的父老乡亲,如今村里变化太大了,完全认不出了!” 回望资云华在黄洲村留下的一个个坚实脚印,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理念始终贯穿全程:2020年,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300余名村民有了他们的“第一份产业”;2022年,清理水渠和山塘,让700亩农田“喝”上清澈水;2023年,推动厕所革命,数百户村民解决了“方便”难题;2024年,他带领全村推进和美湘村建设等工作…… 乡风越来越文明,村落越来越美丽。在资云华的引领下,黄洲村还相继开展了“最美屋场”“好媳妇”“优秀党员”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如今,资云华只要有空就化身“文旅推荐官”,向游客讲述村子的变迁。黄洲村也已从“过路村”变成了“打卡地”,今年7月底至目前,累计吸引游客超万余人次。该村也先后收获了衡阳市美丽乡村、湖南省美丽乡村重点建设村等一张张乡村新名片。 粮如何种?让“撂荒地”化身“致富田” 风吹稻浪,遍地金黄,低垂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隆隆作响的收割机穿梭其间……不久前,黄洲村水稻绿色种植基地迎来丰收,一茬茬水稻源源不断地卷入收割机,割稻、脱粒、装车一气呵成。 这片水稻种植基地达200亩,主要种植“韶香100”“臻两优8612”等优质品种,通过采取适时播种、秸秆还田、科学施肥,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迎来好收成,亩产约550公斤。 点上一支烟,资云华讲起自己的创业史。2012年,资云华就成立了衡阳市宏华粮食蔬菜专业合作社。2015年,在村里流转稻田种粮,逐年不断扩大规模,现在的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了600亩。“刚开始,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生产效率并不高,效益也不是特别好。”资云华说。 近年来,资云华优化了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大胆引进农用先进设备和机器,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变“靠天种田”为“靠科技种田”,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 “之前300多亩稻田,如果人工收割的话得花30天,现在用收割机,4天就能收完,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资云华说,优化管理流程和作业全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农户增收。 “合作社目前以卖原粮为主,以后,计划建自己的稻米加工厂,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资云华介绍,去年,合作社产值达10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达10万元。以前的“撂荒地”不仅变成了作物繁茂的“丰收田”,更成了村民的“致富田”。 然而,资云华并未就此满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带领乡亲们一起种粮,共奔幸福之路。”资云华信心满满。 业如何兴?让“小酱菜”成就“大产业” “从今天开始做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现在的乡村不再只是一个生活空间,而是承载梦想的舞台。 走进位于黄洲村的衡阳梦缘食品有限公司,一股浓烈的酱香味扑面而来,鸡萝卜、黄瓜皮和彩椒酱等分类码放,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地工作,一派忙碌景象。 不光种水稻,资云华还是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大户。带领村民发展酱菜产业要从何搞起?资云华没有坐等,而是结合当地情况积极探索。鸡萝卜是衡阳人日常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佐食小菜。当地正处于茶山坳镇金甲岭片区,这里出产的白萝卜含水量高、入口甜、嚼后无渣,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当他看到其他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后,敏锐地将这些发展思路与黄洲村的优势资源结合,决定尝试探索发展鸡萝卜酱菜加工产业。 就在村“两委”寻找合作商的时候,有心回乡开办酱菜厂的“深漂”夏唐生正苦于没有合适的厂房基地。经过镇政府牵线搭桥,双方一拍即合。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推动下,2015年,衡阳梦缘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张,并研发出“夏家咀”牌鸡萝卜、木瓜丝、黄瓜皮、外婆菜、贡菜等酱菜系列热销全国各地。 厂子建起来了,黄洲村开始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村“两委”鼓励引导当地村民种植萝卜、黄瓜、豆角等蔬菜,还邀请农技专家到村里指导蔬菜种植。蔬菜成熟时,衡阳梦缘食品有限公司就来主动收购,解决了菜农蔬菜销售的后顾之忧。 “目前,衡阳梦缘食品有限公司与当地480户种植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未来,资云华豪情满怀,“现在我们的种植效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升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也增强了。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引进企业,把黄洲村建设得更美更富。” 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厂区,从惠民工程到文旅蓝图,这位乡村振兴“领头雁”始终步履不停。在他的带领下,黄洲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村庄从基础设施滞后到现代化新农村,资云华的身影依然忙碌在村头巷尾,他说:“只要群众需要,我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 
 
                            3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
4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