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国家货币格局出现诸多变化。非美元货币的多元化配置已成趋势,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正在快速应用于数字货币发展中。“为应对可能的国际货币体系变局,非美元储备货币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首席经济学家何东在2025外滩年会期间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国际“去美元化”进程仍有待观察与确认,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正在为人民币等其他主权货币带来发展机遇。 何东曾长期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长期聚焦数字支付、央行数字货币与区域货币合作等前沿领域研究。他指出,数字货币的兴起为普惠金融与跨境支付带来显著机遇。区块链技术有望打破大数据时代各个金融机构之间数据相互独立、数据流通性差的局面,使数据更具可携带性。 
 (何东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 谢忠翔/摄) 【“东盟+3”投资与贸易增长空间大】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下半年的国际经贸形势以及四季度中国外贸形势? 何东:今年以来国际经贸形势飞速变化,我认为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开放型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地区主要经济体造成需求冲击。另一方面,我们正身处在人工智能(AI)高速发展的时代。AI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来看,在上述两股势力相互冲击、相互抵消下,国际经贸形势尤其是整个亚太地区的形势好于年初市场普遍预期。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较上半年更加积极。 总体来看,下半年国际经贸形势也许会较上半年有所缓和,同时要注意到,主要经济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关税等因素仍将持续扰动国际经贸形势。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是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我相信,即使在外部形势不确定性较大、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接下来中国外贸形势仍有望保持平稳。 证券时报记者:第47届东盟峰会已于近期召开,可否分享您对东盟乃至“东盟+3”经贸发展的简要观察? 何东:在美国贸易政策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冲击下,今年以来东盟经济体经济运行相较过去一年有所放缓,总体保持平稳。相信随着新一届东盟峰会召开,各国将讨论如何增加发展韧性,共同应对美国贸易政策带来的挑战。 “东盟+3”(东盟+中日韩)仍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对全球经济贡献最大的经济体。我们认为,“东盟+3”区域内投资与贸易增长空间较大。下一步重点应加强东盟与中日韩的融合发展。中国、日本和韩国可以进一步发挥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帮助东盟培养内生动能。同时,东盟内部应鼓励降低非关税壁垒,改善投资环境,让东盟企业获得成长,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并增加收入。 【区块链技术带来金融体系新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以来各国“去美元化”进程正在加速,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何东:首先要理解上半年美元为何走弱。美元走弱源于多种因素叠加:第一个因素是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在2024年年底已处于四十年来历史高点,某种程度上存在高估。美国贸易政策的调整、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推动美元实际有效汇率调整,较2025年初贬值约10%。因此,今年以来美元走弱有一定合理性。第二个因素是市场担忧美国自身财政状况、美国贸易政策可能削弱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总体而言,今年以来美元走弱的过程中,各国的施策未必是“去美元”,而是着眼于形势变化的风险管理——如果美元进一步走弱,或者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支付便捷性受到影响,是否需要一个替代方案?基于上述考量,部分国家进行分散投资、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手段是合理的。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正进入一个调整期——如果许多国家都在考虑进行风险管理,这无疑为欧元、人民币等其他主权货币带来机遇。 为应对可能的国际货币体系变局,我认为非美元储备货币或许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对人民币而言,有必要考虑如何吸引更多跨境贸易和投资使用人民币结算,加强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让海外投资者有更多机会持有人民币资产,给海外融资者更多机会用人民币融资等。 证券时报记者:数字货币的兴起对于国际货币格局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何东:数字货币的兴起在两个领域带来了显著机遇:一是普惠金融。数字货币有潜力使金融服务更加普及,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二是跨境支付。传统跨境支付体系以代理行作为基础,这种方式较为昂贵,因为它需要一个广泛的网络体系来支持双边代理关系。如果通过统一的区块链网络来实现点对点的全天候支付,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支付成本。 如何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环境下维护金融稳定、保持金融的纯洁性,防止其被用于洗钱等非法活动,是数字货币兴起后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跨境支付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和监管框架,如何确保数字货币的使用与各国的政策目标一致,避免对其造成冲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加密货币在现代货币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何东:加密货币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产物,是数字技术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体现,至今已发展了十余年,并且近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全球金融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当前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架构,但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各金融机构的数据相互独立,形成信息孤岛,数据流通性差。区块链技术有望打破这一局面,使数据更具可携带性。通过区块链技术,个人数据作为一种资产,能够在拥有更强流动性的同时,保障其私密性和纯洁性。 【高水平开放支撑人民币国际化】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何东:现阶段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在实现互联互通、商业银行参与等技术层面已积累丰富经验,同时在确保数字货币稳健性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不过,不同国家的发展策略存在差异,发达国家更多地从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wholesale CBDC)的角度进行探索;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由于数字支付还不够发达,更希望通过发展央行数字货币来为数字支付提供支撑。 总体而言,各国央行数字货币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达到广泛推广的程度。各国央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与应用都足够谨慎、稳健。例如,欧洲央行在这方面已经投入大量资源,在零售和批发领域进行持续探索。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有何建议? 何东: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中国经济保持高水平开放是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贸易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金融市场深化以及流动性增加,尤其是对海外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开放等,也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至关重要。 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币值和国内物价的稳定,同样是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全球经济保持紧密联系,长远来看这将对其他国家使用人民币起到有力支撑作用。然而,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具有较大的惯性和网络效应,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自身政策框架如果引发市场广泛担忧,可能会影响美元的使用,进而为其他主权货币提供机会。中国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金融市场更大程度对外开放,也将是决定国际货币体系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 
 
                            7 小时前
7 小时前
7 小时前
7 小时前
8 小时前